•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期刊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EI
  • Scopus
  • CAB Abstracts
  • Global Health
  • 北大核心期刊
  • DOAJ
  • EBSCO
  •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 A+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 JST China
  • FSTA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COAJ
  • CA
  • WJCI
  • 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第一方阵T1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0

2017年 第10期

栏目
分析检测
摘要:
香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太平猴魁茶是历史名茶,其独特的香气受到消费者青睐。本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太平猴魁茶的香气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太平猴魁茶样品中共检测到51种挥发性成分,3个不同地域的7个太平猴魁茶样品香气成分在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主要香气物质是相似的,主要包括13种醇类物质、8种烯类物质、6种醛类、3种酮类物质、7种酯类物质、4种芳香烃类物质和8种烷烃类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鉴定出太平猴魁茶特征香气成分主要有29种,包括7种醇类成分,8种烯类成分,3种醛类成分,5种烷烃类成分,2种酮类成分,3种酯类成分和1种芳香烃类成分。 
摘要:
目的:建立测定果粒橙中日落黄含量的方法。方法: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为稳定剂,Na BH4为还原剂还原Ag NO3溶液得到纳米银(Ag),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日落黄对PDDA-Ag吸光度的影响。结果:日落黄对PDDA-Ag紫外吸收强度具有强猝灭作用,据此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日落黄含量的新体系。在最优条件下,PDDA-Ag吸收强度降低值ΔA与日落黄浓度在0.01×10-69×10-6mol/L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该方法用于果粒橙中日落黄的检测,回收率为94%108%。结论:该方法可为实际样品中日落黄含量测定提供实验数据和方法参考。 
摘要:
为了实现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现场快速分析小麦粉中灰分的含量,对125个小麦粉样本扫描并进行多种预处理后,建立了基于偏最小二乘(PLS)的定量分析模型。探讨了基线校正(Baseline)、矢量归一化(Normalize)、SavitskyGolay卷积平滑法、导数、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Correction,SNV)以及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这六种预处理方法及其组合方式对建模的影响。结果表明:矢量归一化+Savitsky-Golay滤波平滑法是最佳预处理方法,相应建立的小麦粉灰分含量最佳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c2为0.947,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v为0.896,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26,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为0.03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26。无预处理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为0.873,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为0.832,校正均方根误差为0.044,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0.051,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56;相较于无预处理模型,最佳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健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要: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山楂叶中的9种酚类成分。结果表明,9种酚类成分在2~500μg/m 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介于0.9995~0.9999。加标回收率为93.7%~110.2%,相对标准偏差在0.69%~4.58%之间。对29个品种的山楂叶进行测定,9种酚类成分的平均含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异槲皮苷、金丝桃苷、原花青素C1、原花青素D1、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绿原酸、红果酸、牡荆素鼠李糖苷。其中黄酮和酚酸含量较高,达15 mg/g D.W左右,原花青素类成分含量达6 mg/g D.W。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的优点。 
摘要:
建立代表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dc ELISA)。通过对封闭液浓度、离子浓度、p H、包被条件等分析条件优化后建立dc ELISA,并进行应用。结果表明方法的IC50为5.25 ng/m L,IC15为1.07×10-3ng/m L,板内和板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69%、9.02%,对他唑巴坦和克拉维酸的交叉反应率分别是7.12%、0.93%。牛奶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在85.66%89.23%之间。该方法灵敏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特异性较强,可以应用于乳制品中舒巴坦残留的快速检测。 
研究与探讨
摘要:
本文采用五氟苯肼原位衍生化-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法检测了鲢鱼鱼糜、冷冻鱼糜及鱼糜凝胶中的三种活泼羰基化合物(RCCs):丙二醛(MDA)、4-羟基-己烯醛(HHE)、4-羟基-壬烯醛(HNE);并采用添加五氟苯肼清除RCCs,阻断RCCs-蛋白质反应,分析鱼糜中RCCs对鱼糜蛋白胶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鲢鱼糜中MDA(0.42±0.02)mg/kg、HHE(0.21±0.03)mg/kg含量高于HNE(0.07±0.00)mg/kg;冷冻鱼糜RCCs含量高于新鲜鱼糜,MDA、HHE、HNE含量分别为(1.14±0.03)、(0.86±0.03)、(0.18±0.02)mg/kg。新鲜鱼糜加热胶凝后,各RCC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冷冻鱼糜加热胶凝后,各RCC含量均显著(p<0.05)下降;添加RCCs清除剂阻断RCCs-蛋白质反应后,冷冻鱼糜凝胶(40℃1 h-90℃30 min)强度从(243.52±25.04)g×cm下降到(190.53±20.33)g×cm(p<0.05);所以,RCCs加强了冷冻鱼糜凝胶的强度。RCCs对鱼糜凝胶的保水性无明显影响。 
摘要:
本研究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经过超微粉碎预处理后,通过酶解辅助高压均质的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研究纳米纤维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失重分析对纳米纤维素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前处理能使微晶纤维素颗粒大小形状趋于均一化;所制备的纳米纤维素呈束状结构,颗粒直径为1540 nm;纳米纤维素在制备过程中纤维素结构未遭到破坏;纳米纤维素的结晶度为58.1%,仍属于纤维素Ⅰ型;纳米纤维素的起始热分解温度比微晶纤维素的分解温度低,当温度达到500℃时,纳米纤维素的热失重率为82.9%。因此通过酶解辅助高压均质制备的纳米纤维素有望在可降解复合材料中得到应用。 
摘要:
通过对切达奶酪p H、水分含量、产率、质构和融化性的测定,研究了低脂乳的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不同热处理工艺下乳清蛋白变性率分别为17.5%、35.1%和68.3%。随着热处理强度的增大,切达奶酪的p H和融化性下降,水分含量和产率提高,质构指标中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度下降,黏着性上升。利用扫描电镜和电泳技术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奶酪品质造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强度的增大,乳清蛋白变性率增大,形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被截留在奶酪的网状结构中,影响了酪蛋白的聚集,进而对其品质产成了影响。 
摘要:
为考察茄子肉匀浆物(Eggplant flesh pulp,EFP)稳定O/W乳状液的能力及有效成分,制备不同油体积分数和不同EFP浓度的乳状液,在离心条件(4000×g,5 min)下分别通过试管测试、EFP使用水平(g/g油)、粒径大小与分布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等,对EFP稳定的乳状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FP与大豆油在均质条件下形成稳定的白色乳状液;离心条件对高EFP浓度(≥0.95%)和低油体积分数(≤0.3)乳状液中脂肪球平均粒径及分布均无显著影响(p>0.05);EFP使用水平为0.03 g/g油。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脂肪球表面吸附了一层不溶性纤维多糖。EFP可以有效地稳定乳状液,且主要有效成分为不溶性纤维多糖。 
摘要:
本文采用不同超声波功率(160、280、400 W)和超高压强度(100、300、500 MPa)对糙米进行预处理,考察了糙米蒸煮品质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并对质构与蒸煮时间、多酚与抗氧化活性指标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均造成糙米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p<0.05)下降12%以上,超声波处理比超高压处理更显著(p<0.05)缩短了蒸煮时间(4.17~4.34 min)。同时,抗氧化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均显著(p<0.05)提高了糙米抗氧化活性,且超声波处理样品的FRAP、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高出超高压处理样品18.86%~23.14%和6.81%~13.41%。相关性分析表明:蒸煮时间与咀嚼性和回复性显著相关(p<0.05),总酚与糙米抗氧化活性相关性不显著(p>0.05),FRAP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相关(p<0.05)。因此,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作为一种廉价、简单的全谷物糙米预处理方法提升其蒸煮品质与营养属性。 
摘要:
东北是我国绿豆主产区之一,品种资源相对丰富。分析不同绿豆品种间遗传背景差异,明确其群体遗传结构,有助于提高品种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效率。本研究利用8对SSR引物对东四省40份绿豆品种进行荧光标记毛细管检测分析,共检测出43个等位变异,平均为5.4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介于0.40~0.75之间,平均为0.55。比较分析发现,平均等位变异数目的分布为:黑龙江省(3.63)=辽宁省(3.63)>内蒙古自治区(3.50)>吉林省(2.88);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分布为:黑龙江省(0.530)>辽宁省(0.527)>内蒙古自治区(0.469)>吉林省(0.382),即黑龙江省遗传变异水平最高,吉林省最低。聚类分析表明,黑龙江和辽宁的绿豆种质为组群Ⅰ,内蒙古和吉林为组群Ⅱ。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东北各省(区)绿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资源的再收集及育种利用提供了参考,并为绿豆资源的深入利用奠定了基础。 
摘要:
为制得良好品质的米发糕,通过将高筋小麦粉与大米粉混合,并调整混合粉中大米粉与蛋白质的比例,分析了混合粉特性、面团粉质特性及米发糕质构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混合粉中蛋白质含量与比容呈显著正相关,与咀嚼性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对米发糕影响较大,与咀嚼性呈显著正相关;当混合粉中大米粉含量为70%时,米发糕的比容最大,质构特性较佳。本文可为米发糕后续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
在研究小米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影响的基础上,用燕麦粉、苦荞粉、高粱粉分别与小米粉复配成35%的杂粮粉添加到小麦粉中,用粉质仪和拉伸仪研究分析燕麦粉、苦荞粉、高粱粉分别与小米粉复配的混合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与添加35%小米粉单一杂粮粉的面团粉质特性相比较,燕麦和小米复配粉、苦荞和小米复配粉、高粱和小米复配粉的混合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更高,综合粉质特性五项指标得出:添加燕麦和小米、苦荞和小米、高粱和小米复配粉的混合面团的粉质特性要比单一添加小米粉好。与添加小米粉单一杂粮粉的面团的拉伸参数比较,苦荞小米复配粉的拉伸特性更好,燕麦小米复配粉的拉伸特性较差,而高粱粉添加量达到20%以上,拉伸特性很差,无法进行拉伸实验。建议制作杂粮面制品时,应根据产品需求及混和粉流变学特性选择合适的杂粮和添加量进行复配。 
摘要:
为了从17种不同品种的花椒中筛选出最佳的优良品种,本研究以17种不同丰产优株花椒果皮为原材料,测定了花椒中麻味素、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7种不同花椒优株椒皮中,花椒果皮中总多酚、总黄酮和麻味素含量最高的样品分别是来自绳池的M37、M1和来自陕县的S1,而M31样品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最低,M4样品中麻味素含量最低。不同花椒果皮提取物均具有很好的还原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且总多酚和总黄酮均与还原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从大田中优选出的17株花椒丰产优株中,花椒果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差异,来自渑池的M37、M1和来自陕县的S1、来自灵宝的L1等丰产优株树可以作为不同花椒良种进行培植。 
摘要:
利用离子交换色谱与凝胶色谱纯化获得刺五加黑木耳酸性多糖(EAP),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分析其组成结构;通过噻唑蓝(MTT)实验、Griess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一氧化氮(NO)释放量和IL-6、IL-10、TNF-α等细胞因子含量,评价EAP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EAP是一种分子量为925.9 k Da的β型酸性杂多糖,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醛酸、木糖、葡萄糖及半乳糖以摩尔比例64.8∶14.7∶14.2∶3.2∶2.0组成。EAP在50250μg/m L浓度下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未产生明显毒性,且可极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p<0.01);在EAP处理浓度为50μg/m L时,巨噬细胞的NO释放量和细胞因子IL-10分泌量极显著提高(p<0.01),分别为17.2μmol/L和171.5 pg/m L;当浓度200μg/m L时,EAP可极显著提高TNF-α和IL-6的分泌量(p<0.01)。结论:刺五加黑木耳酸性多糖具有增强免疫活性的潜力。 
摘要:
珊瑚菌经热水浸提分离得到粗多糖,纯化后得到珊瑚菌多糖RBP-Ⅰ,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其分子量,并结合Sephadex G-100层析柱鉴定其纯度。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碘-碘化钾法判定是否含有淀粉,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蛋白含量,硫酸-咔唑法测糖醛酸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扫描、气相色谱分析其结构及单糖组成。结果表明,RBP-Ⅰ的Mw为15857 Da,为均一多糖;总糖含量86.94%,糖醛酸含量5.14%,不含蛋白及淀粉;多糖RBP-Ⅰ中单糖的摩尔比为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1.00∶6.53∶1.99∶8.29∶70.05∶53.80;红外光谱表明其具有多糖特征峰,且为吡喃型多糖。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当多糖质量浓度为10000μg/m L时,FRAP值达到0.0672 mmol/L,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22.83%,ABTS+·的清除率达到15.71%。由此可见,珊瑚菌多糖RBP-Ⅰ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摘要:
以宁夏枸杞芽茶、枸杞叶茶为原料,利用热水浸提(料液比1∶40、温度96℃、时间30 min)制备枸杞芽茶与叶茶提取物并对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HPLC对枸杞芽茶与叶茶提取物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利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力为指标对枸杞芽茶、叶茶茶汤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枸杞芽茶、枸杞叶茶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分别为6.32%、2.96%。枸杞芽茶与叶茶提取物中天冬氨酸(3230.41、2440.96μg/g)、天冬酰胺(3754.77、3495.57μg/g)、组氨酸(5585.26、2825.17μg/g)以及亮氨酸(4376.09、1051.00μg/g)含量较为丰富。枸杞芽茶与叶茶提取物相比抗氧化活性较强,二者对DPPH自由基(IC50:147.63、241.23μg/m L)、ABTS自由基(IC50:109.87、145.32μg/m L)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IC50:46.58、54.32μg/m L)均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与叶茶相比,枸杞芽茶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 
摘要:
从牛皮胶原蛋白中鉴定分离出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的多肽片段。首先优化牛皮胶原蛋白水解方法,应用胃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获得活性最高的水解产物(抑制ACE的IC50为0.168 mg/m L)。经MW 5000超滤分离后,得到水解液中活性最高的部分(IC50为0.079 mg/m L)。对分离后低于MW 5000的部分经RP-HPLC进一步分离,发现含有大量ACE抑制肽,并应用RP-HPLC-MS/MS鉴定出两种新型ACE抑制肽,氨基酸序列分别为ISVPGPM和LGPVGNPGPA,IC50值分别为0.017 mg/m L(24.3μmol/L)和0.077 mg/m L(87.8μmol/L)。最后,本文模拟了两种抑制肽在体内生理环境下的消化,发现均可被部分降解,且消化产物具有与原始多肽相近的ACE抑制活性。 
摘要:
为考察核桃青皮抑菌活性与干燥方式的关系,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石榴干腐病菌为供试菌,评价了自然干燥(P1)、烘干(P2)及真空冷冻干燥(P3)核桃青皮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3种样品对3种供试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即M1>M2>M3(M1,M2,M3浓度分别为100、80和60 mg/m L的核桃青皮萃取液),3种干燥方式间比较均表现为P3>P2>P1;P1、P2和P3对大肠杆菌和石榴干腐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一致,分别为20、15和10 m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是15、10和5 mg/m L;P1、P2和P3样品中胡桃醌的含量分别是8.04、9.46和11.84 mg/g,与其抑菌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干燥方式会影响核桃青皮中胡桃醌含量及抑菌活性,其中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理想的干燥方式。 
摘要:
本文研究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BC)对植物乳杆菌发酵大麦粉提取物(fermented barley extra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LFBE)的抗氧化及结构稳定性的增强作用,以期制备具有预期生物活性的较稳定LFBE。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BC与LFBE包埋物(fermented barley extra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embedding with BC,BLFBE)冻干粉,借助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其微观结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LFBE在常温贮藏12 h后,其多酚化合物含量由(0.30±0.11)mg/m L迅速降至(0.019±0.0023)mg/m L,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67.95%±2.16%降至9.16%±0.65%,·OH自由基清除率由72.97%±3.01%下降至11.14%±3.16%;采用1.6%的BC对LFBE进行包埋处理后,BLFBE内多酚化合物含量由(0.25±0.015)mg/m L仅降至(0.21±0.01)mg/m L,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由52%±2.01%则仅降至45%±2.43%,·OH自由基清除率由67.16%±1.31%仅降至54.74%±2.53%。LFBE色度检测结果表明,BC包埋作用能显著抑制LFBE的L*值在常温24 h内的快速下降,使其在冷冻干燥前保持稳定色泽。扫描电镜图显示,LFBE冻干粉为不规则片状结构,而经BC包埋后变为易分散的类球状结构;X-射线衍射结果发现LFBE冻干粉为非晶型、不定型结构,经BC包埋的BLFBE冻干粉出现晶体结构。因此,采用BC直接包埋LFBE,可有效抑制LFBE抗氧化活性下降与褐变,并增加BLFBE冻干粉的结构稳定性。 
生物工程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添加四种植物油对脱脂酸奶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质构、挥发性风味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实验以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发酵剂制备凝固型益生菌酸奶,测定了p H、滴定酸度及持水性,并进行了质构分析和感官评价,采用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后熟24、48及96 h的酸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添加大豆油、花生油与核桃油显著降低酸奶p H(p<0.01),添加大豆油与花生油显著提高酸奶滴定酸度值(p<0.05),添加核桃油和葡萄籽油显著提高了酸奶持水性(p<0.05),添加四种植物油均显著降低了酸奶的硬度与稠度,提高了粘聚性和粘性指数(p<0.05);同时,随着酸奶后熟时间的延长,酸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发生变化,鉴定出来自植物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植物油的添加对酸奶色泽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气味、滋味、组织状态影响显著(p<0.05)。本研究为生产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益生菌酸奶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
大蒜中主要干物质为多糖,其中主要糖类为果聚糖,具有多种保健作用。本文研究了大蒜中果聚糖∶果聚糖1-果糖基转移酶(Fructan∶fructan 1-fructosyltransferase,1-FFT)的酶学特性,为阐明大蒜在采后贮藏、保鲜及深加工过程中果聚糖含量的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以1-蔗果三糖为底物时,1-FFT仅催化生成蔗果四糖,且无其它结构的四糖生成;大蒜1-FFT主要存在于40%50%硫酸铵部分;其最适p H为6.0,在p H 5.56.5条件下1 h内保持稳定;最适温度为25℃,在1525℃条件下1 h内可保持稳定;低浓度Mn2+、Mg2+、Fe3+促进1-FFT活力,Cu2+、Zn2+、Ag+抑制1-FFT活力;1-FFT活力随底物浓度升高而增大,其米氏常数Km=0.6977 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116.23μg/h。大蒜1-FFT活力受p H、温度、不同金属离子及底物浓度影响,调节以上因素有助于调控大蒜果聚糖代谢、保持大蒜品质及延长大蒜贮藏期。 
摘要:
L-肉碱在脂肪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构建了T7启动子控制下的过表达质粒p ET28a-cai BCD和p ACYCD-cai F-cai T,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简写DE3)中,得到基因工程菌BL21(DE3)/cai BCD+cai F+cai T(简写DE3/BCD+F+T)。将此菌株接种到生长培养基中,并用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培养,然后收集菌体细胞加入到含有巴豆甜菜碱盐酸盐的转化液中进行转化。结果显示,IPTG诱导4 h比诱导10 h后转化得到的L-肉碱量要高,转入了过表达质粒的工程菌DE3/BCD+F+T(7.244 g/L)比野生型DE3(0.5 g/L)提高了15倍。该巴豆甜菜碱盐酸盐转化生成L-肉碱的反应在2 h后基本达到稳定。 
摘要:
为了研究鱼露快速发酵生产工艺,以秋刀鱼为原料,采用加曲适量保温的方式生产鱼露,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因素(发酵周期、温度、固液比、加盐量、加曲量)对鱼露发酵生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周期30 d时,鱼露发酵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维持稳定,表明鱼肉组织基本分解完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温度30℃、固液比1∶0.6、加曲量5%、加盐量12%。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鱼露氨基酸态氮含量(0.97±0.02)g/100 m 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0.51%,感官评分88分,鱼露颜色棕红至橙红,无异味,富有鱼露特殊香气,达到快速生产鱼露目的。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内蒙古绒山羊背最长肌、臂三头肌和臀肌3个部位骨骼肌差异表达的主要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的表达规律,以提高绒山羊基因组的注释水平。以3只在相同饲养背景下的绒山羊成年母羊为研究对象,屠宰后取3个部位骨骼肌肌肉组织并提取总RNA,反转录建立c DNA文库,利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绒山羊3个骨骼肌其mRNA水平上的转录组分析平台。结果得到了18.64 Gb的信息量,92278723对双端reads,发现影响绒山羊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差异基因多来自轻链肌球蛋白家族、重链肌球蛋白家族。内蒙古绒山羊背最长肌、臂三头肌和臀肌3个部位骨骼肌在转录组水平上存在差异。 
摘要:
目的:果糖基转移酶在新型果糖基衍生品的制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获得酶活高、性能优良的果糖基水解酶是关键。方法:利用MEGA 4.0以及Clustal X2等软件对黑曲霉的基因组进行分析,遴选了5个果糖基水解酶基因,接着将它们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克隆表达,并研究了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结果:在摇瓶水平上,重组酶Fru1和Fru5的酶活分别为1360和1560 U/m L,远高于目前已报道的果糖基水解酶的酶活。重组酶Fru1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 H分别为45℃和5.5,EDTA对它有微弱的促进作用,Fe2+、Na+、Co2+、Cu2+和Ca2+会轻微地抑制酶活,该酶对蔗糖既有水解作用,又有转苷活性,还可以水解菊粉中的二糖到五糖;重组酶Fru5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 H分别为50℃和5.0,Li+、Na+和EDTA对其酶活有促进作用,但Fe2+则强烈抑制酶的活性,它还可以水解蔗糖以及菊粉中几乎所有的大分子糖。结论:本研究为果糖基水解酶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在新型果糖基衍生品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途径。 
摘要:
优化米曲霉-红曲霉复合菌固态发酵猪骨素产谷氨酸的发酵条件以提高谷氨酸产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谷氨酸产量为指标,研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培养基初始p H和培养基含水量对谷氨酸产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p H为6,培养基含水量为30%,发酵温度32℃,发酵5 d谷氨酸产量达到194.2 g/kg,总氨基酸产量达到768.5 g/kg,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5.7%和5.5%。 
摘要:
考察秦巴山区低温型香菇的硒耐受力,优化其在富硒条件下的培养基配方,拟为富硒香菇的相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秦巴山区规模化栽培的低温型香菇9608#菌株为试材,根据菌丝平均生长速度筛选其耐受Na2Se O3的最佳浓度;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及验证实验,研究香菇9608#菌株最优的富硒液体培养基。结果表明,香菇9608#菌株耐受Na2Se O3的最佳浓度为20.00 mg/L,其最佳富硒液体培养基为:马铃薯288.78 g/L、麦麸64.56 g/L、麦芽糖15.00 g/L、酵母膏10.00 g/L、KH2PO40.80 g/L、Mg SO4·7H2O 2.00 g/L、Na2Se O320.00 mg/L。以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菌丝生物量可达66.34 g/L,实测值与拟合值相比,相对误差约为2.05%,说明本研究方法可行、结论可靠。 
摘要:
以新鲜咖啡果肉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及响应面分析,对其果酒酿造过程的前处理工艺及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前处理最优条件:纤维素酶添加量0.1%,35℃酶解3 h,此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可达1.7%;咖啡果果酒酿造最优工艺条件为:酵母接种量7.5%,发酵温度29℃,初始糖度22%,发酵7 d,在此条件下酒精度可达10.8%。酿制的咖啡果果酒呈深琥珀色,咖啡果香浓郁,滋味纯正且咖啡因的含量为34.3 mg/L。 
摘要:
以紫山药皮为实验材料,对比分析了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对紫山药皮薯蓣皂苷的提取效果,并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纤维素酶提取紫山药皮薯蓣皂苷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加酶量2.0%、料液比1∶10 g/m L、提取时间60 min、酶解温度40℃,此条件下紫山药皮薯蓣皂苷的平均得率为(8.77±0.89)mg/100 g。体外抗氧化实验中,紫山药皮薯蓣皂苷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分别为0.276 mg/m L和0.430 mg/m L,清除能力略弱于维生素C。 
摘要:
本研究从人母乳中分离乳酸菌。采用透明圈法从产后1030 d的人母乳样品中筛选到一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对筛选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 DNA序列鉴定。结果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短杆状,无芽孢;生理生化特性符合鼠李糖乳杆菌的基本特征;16S r DNA序列及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认该菌株为鼠李糖乳杆菌,命名为鼠李糖乳杆菌Z5。在p H3.0的条件下模拟人工胃肠液共消化6 h后该菌存活率仍达90%以上,在0.15 g/L胆盐质量浓度培养6 h,菌株存活率为76.14%;抑菌实验发现,菌株培养液对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达20 mm以上。细胞黏附实验发现,该菌株可有效黏附到Caco-2细胞表面,对Caco-2细胞的平均黏附数为7.54×105cfu/m L。从人母乳中获得了这株具有潜在益生性质的鼠李糖乳杆菌,为明确母乳中益生菌的功效及开发新型益生菌产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摘要: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大麦乳酸菌发酵液粉(barley lactobacillus fermented solution,BLFS)中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鉴定多酚成分,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60%的乙醇浓度,1∶50 g/m L的料液比,60℃提取60 min的最优条件下,BLFS多酚的提取率为(18.09±0.25)mg/g;HPLC分析结果显示,经乳酸菌发酵后大麦多酚中没食子酸、香豆酸、阿魏酸和芦丁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香草酸和对香豆酸的含量显著减少(p<0.05),BLFS多酚的主要成分为芦丁35.08μg/g,香草酸21.28μg/g,阿魏酸19.38μg/g,香豆酸11.36μg/g,没食子酸6.80μg/g,原儿茶酸2.99μg/g,对香豆酸0.83μg/g。BLFS多酚提取物和大麦多酚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1,1-二苯基-2-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还原能力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0.66和0.87、0.88和0.96、0.76和0.89 mg/m L,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BLFS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大麦多酚提取物,说明经乳酸菌发酵后大麦的抗氧化活性增加。 
摘要:
海洋真菌可代谢生成丰富的色素,其中部分色素具有应用于医药或开发为食品添加剂的潜力。本研究从海州湾海域的海泥样品中筛选产黄色素真菌,获得黄色素高产真菌菌株MP-16。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观察和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鉴定菌株MP-16为Penicillium citreonigrum。该菌株所产黄色素在33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在紫外及自然光下放置36 h,黄色素光吸收值无显著变化;在p H610,20100℃下较稳定;该色素对大部分金属离子稳定。本研究结果为Penicillium citreonigrum黄色素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摘要:
以解淀粉芽孢杆菌诱变菌株NCU116-1为出发菌,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培养特征进行研究。并用国标法、羧甲基纤维素糖化法等对该突变株的主要酶系的发酵时间和酶学性质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淀粉酶、糖化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时间是40 h;中性蛋白酶最佳发酵时间是44 h,果胶酶最佳发酵时间是42 h。中性蛋白酶在50℃时活力最高,Mn2+对其有激动作用,最适宜酶解温度为4045℃、适宜酶解p H为8;糖化酶在35℃时活力最高,Cu2+、Fe3+和Mn2+对其有激动作用,最适宜酶解温度为35℃左右、适宜酶解p H为8.0;果胶酶在40℃时活力最高,Mn2+和Ca2+对其有激动作用,最适宜酶解温度为3540℃、适宜酶解p H为6.0;纤维素酶在50℃时活力最高,Ca2+和Cu2+对其有激动作用,最适宜酶解温度为4045℃,适宜酶解p H为7.0。该菌株生产的胞外酶符合水酶法提取植物油脂复合酶制剂的要求,本文为该类菌株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
从双齿围沙蚕中提取、分离纯化β-1,3-葡萄糖苷酶,并研究其酶学性质。通过80%饱和度(NH4)2SO4沉淀从双齿围沙蚕中得到粗β-1,3-葡萄糖苷酶,粗酶依次经DEAE-52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酶纯化倍数为35.74,回收率为39.49%。SDS-PAGE检测表明其分子量为28.7 k Da。该酶最适温度为50℃,最适p H为7,Km为8.2×10-4mol/L,Vmax为3.2×10-4μmol/h。金属离子K+、Mg2+、Fe2+、Ba2+、Ca2+对β-1,3-葡萄糖苷酶酶活力影响较小,Al3+、Cu2+、Zn2+、Ag+对β-1,3-葡萄糖苷酶酶活力抑制较大,其中Zn2+抑制作用最强。双齿围沙蚕可作为β-1,3-葡萄糖苷酶的潜在来源。 
工艺技术
摘要:
本文比较AB-8、LX-1180、D101、DA201-C、DEAE-52、201×7六种树脂对模拟缫丝废水中丝胶蛋白的静态吸附和解析性能,筛选出适宜分离纯化丝胶蛋白的树脂,并通过静态和动态洗脱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DEAE-52型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析效果最好,吸附量为1.573 mg/g,吸附率可达到95.07%。柱分离时,丝胶废液以5 BV/h流入分离柱;采用p H2的0.05 mol/L的氯化钠溶液以2 BV/h洗脱4 BV,收集1.73.0 BV洗脱流分,洗脱率98.76%,经吸附分离,丝胶蛋白浓缩倍数达到16.33,收集所得丝胶蛋白的回收率和纯度分别可达95.26%和96.71%。 
摘要: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氯乙酸钠为醚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采用机械活化干法制备羧甲基淀粉。以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玉米羧甲基淀粉制备工艺。采用红外光谱(s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羧甲基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干法制备羧甲基淀粉最佳工艺条件:淀粉与氯乙酸钠摩尔比为1∶1、淀粉与氢氧化钠摩尔比为1∶1.25(以淀粉干基计)、球磨时间为90 min,球磨温度为60℃,球磨转速为380 r·min-1、球磨介质堆体积500 m L,在该实验条件下制备的玉米羧甲基淀粉的取代度为0.5086。FTIR、XRD、SEM进一步证实玉米淀粉发生了醚化反应。 
摘要:
为筛选适合菠萝蜜果皮黄酮的提取方法,以得率为评价指标,应用酶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其果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对两种提取方法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酶法提取菠萝蜜果皮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果胶酶用量300 U/g、乙醇浓度80%(v/v)、温度55℃、p H5.5、底物质量浓度45 g/L,时间2.0 h;有机溶剂浸提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v/v),温度55℃,料液比1∶20(g/m L),时间2.5 h;酶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得率和纯度分别为4.98%、12.60%,高于有机溶剂浸提法的3.05%、8.92%,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强于有机溶剂浸提法,说明酶法提取菠萝蜜果皮黄酮优于传统有机溶剂浸提法。 
摘要: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处理辅助提取白灵菇多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进行分析与优化,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提取温度56℃、超声波处理时间45 min、提取的液料比为41∶1,在此条件下进行2次提取,得到白灵菇多糖得率为12.26%,相比于传统热水提取法(提取温度77℃、提取时间189.6 min、液料比46∶1、提取次数为2次)多糖得率提高了44.41%。白灵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的白灵菇多糖在质量浓度4 mg/m L时,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分别为98.39%和60.8%。 
摘要:
本文对止泻木种子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进行响应面设计实验,以总生物碱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止泻木子中总生物碱提取得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止泻木子中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5%、提取时间3 h、料液比1∶10、提取温度80℃。此条件下,止泻木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为(23.8±0.12)mg/g。此方法可靠,提取率高,适于止泻木中的总生物碱提取。 
摘要:
以绿原酸和金丝桃苷为得率指标,考察机械球磨参数和提取参数,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获得机械力辅助提取千里光酚类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填充率27.6%,转速308 r/min,球磨时间11.5 min。随后经单次水提10 min,绿原酸得率为(5.040±0.042)mg/g,金丝桃苷得率为(0.485±0.004)mg/g。与乙醇热回流和水煎法相比,机械力辅助提取法能在较低的温度,无需使用有机溶剂下即可快速高效地获得酚类化合物,同时大大提高金丝桃苷的得率,减少提取物中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残留。 
摘要:
目的:初步研究汽爆功能性红曲的灭菌效果以及对其活性物质莫纳可林K(Monacolin K)的影响。方法:汽爆功能性红曲以蒸汽为汽爆介质,研究115、125、135℃温度下分别维压0、1、3、5 min,功能性红曲中Monacolin K含量、水分含量、菌落总数的变化,采用灭菌指示胶带图像处理法评价灭菌效果。结果:汽爆灭菌在达到灭菌要求的情况下(135℃汽爆3 min),相比较传统高压蒸汽灭菌条件121℃、20 min,汽爆后功能性红曲含水量和Monacolin K的损失率分别为13.07%和3.92%,均低于传统高压蒸汽灭菌后的含水量(18.49%)和损失率(17.76%),该汽爆条件下灭菌指示胶带热敏区域灰度平均值为62.77。结论:汽爆灭菌对于功能性红曲是可行且高效的,该汽爆工艺节省红曲产品后续干燥的能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功能性红曲有效灭菌、保留活性成分以及减少灭菌后成品含水量的汽爆灭菌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
以新鲜鸭梨渣为原料,食用酒精为溶媒,研究了梨渣中酯类物质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正交实验,探索了超声功率、超声处理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酒精浓度和真空浓缩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且考察了提取条件对梨渣中多酚和糖类提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鸭梨渣中酯类物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超声功率80 W、超声处理10 min、料液比1∶10、提取温度25℃、酒精浓度95%、真空浓缩温度40℃。在此条件下,酯类、多酚和糖类提取量分别为3815.73μg/g、603.33μg/g和53.12 mg/g(鲜重)。将酒精提取液在40℃、0.1 MPa条件下进行真空浓缩,提取物浓缩液(梨营养风味剂)产量为19.05 g/100 g(鲜重),其中含有16028.34μg/g总酯、3104.88μg/g多酚和266.46 mg/g还原糖。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可有效地从梨渣中提取酯类、多酚等营养风味物质。 
摘要:
通过将发芽小麦粉碎回添的方式制备混合小麦粉。探讨了不同添加量的不同阶段发芽小麦粉对面粉质量及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同时为了改善混合小麦粉的面团特性及烘焙品质,在混合小麦粉中添加了谷朊粉,研究了谷朊粉添加量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面包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发芽小麦复配谷朊粉面包制作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当露白阶段(发芽18 h)、芽长1/4(发芽41 h)及1/2阶段(发芽65 h)的发芽小麦粉的添加量分别不大于30%、20%及15%时,其混合小麦粉的烘焙品质与正常小麦粉处于同一水平;面包的最佳生产工艺:发芽小麦(露白阶段)含量为15%,谷朊粉含量为3%,酵母添加量为1.2%,加水量为30%,其感官评价分值为91.4;发芽小麦可以粉碎回添的方式用于全麦面包的制备,扩展了收割与贮藏过程中发芽导致不适于制粉的小麦的实际使用价值。 
摘要:
优化香蓼总多酚提取工艺,探讨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以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为因素,采用正交实验,对香蓼总多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优化香蓼总多酚的提取条件:提取温度30℃、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50和超声25 min,提取2次,香蓼总多酚的含量为(94.6±0.15)mg/g,平均回收率为100.07%,变异系数为1.00%(n=5)。并通过1,1-二苯-2-苦基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对香蓼总多酚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香蓼总多酚的总抗氧化活性和DPPH·清除率均明显高于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且香蓼总多酚DPPH·半数抑制浓度(EC50=5.5μg/m L)优于TBHQ(EC50=18.0μg/m L)。香蓼总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活性剂和自由基清除剂。 
摘要:
本实验以红心火龙果茎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亚临界水提取红心火龙果茎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提取的多糖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和结构鉴定,以确定红心火龙果茎的生物活性,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强弱,从而为红心火龙果茎多糖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提取温度为140℃,提取时间为25 min,料液比为1∶50,多糖得率38.07%±0.15%。抗氧化性结果表明,火龙果茎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和·OH清除率可达40.09%和95.15%。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火龙果茎粗多糖不含蛋白质和核酸且具有典型的多糖红外吸收。 
摘要:
以野生蝉花虫草子实体为材料,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法提取蝉花虫草腺苷并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经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优化的提取条件:微波功率150 W、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时间120 s、料液比为1∶30、甲醇体积分数为20%,蝉花虫草腺苷提取率为(0.53±0.02)mg/g;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蝉花虫草菌丝体腺苷含量,结果表明:测得4个产地的蝉花虫草菌丝体腺苷含量为0.140.40 mg/g,其中井冈山分离获得JJS0017菌株的菌丝体腺苷含量最高(0.40 mg/g),其次为九江市莲花镇莲花林场分离获得JJS0007菌株,江西省鄱阳县饶埠镇分离获得JJS0032菌株的菌丝体腺苷最低(0.14 mg/g)。本文可为蝉花虫草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
以甘肃道地甘草为原料,采用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超声波辅助热水法提取甘草粗多糖的工艺条件,粗多糖经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纯化获得甘草多糖(GCP2),利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多角度激光散射技术(HPSEC-LLS)和红外光谱技术对GCP2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分布和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GCP2的体外抗氧化性能和对6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甘草多糖提取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70℃、时间为85 min、液料比为13∶1、超声功率600 W,多糖平均提取得率为4.23%;GCP2是以α-糖苷键为主的还原性多糖,浅黄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主要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0.166∶5.56∶1.60。HPSEC-LLS分析结果表明GCP2是由3种不同组分组成的聚合物构成,其中主要组分的重均分子量为1.378×105g/mol,红外光谱显示GCP2具有明显的多糖特征吸收峰,具有α-吡喃糖苷键。甘草多糖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活性大小与多糖的浓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IC50值分别为3.48 mg/m L和3.43 mg/m L,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和抑菌作用。实验结果显示,GP2对6种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摘要: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啤酒糟中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对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固液比为影响因素,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实验设计,以多糖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采用MTT法分别考察啤酒糟多糖于24、48、72 h对He La、A549和Hep G2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浸提温度为96.7℃、浸提时间为1.83 h、固液比为1∶27 g/m L时,最大多糖得率为6.24%,验证值为6.07%,相对误差为2.72%;啤酒糟多糖对He La,A549和Hep G2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增殖能力,其72 h的IC50值分别为34.85、91.50和162.39μg/m L。表明本研究所得的啤酒糟多糖提取工艺高效、简单且可重复性强,同时该多糖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辅助抗肿瘤成分应用在保健食品及医药领域。 
摘要:
以黑糯玉米芯为实验对象,以花色苷提取液的吸光值作为提取效果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黑糯玉米芯中花色苷的提取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当乙醇浓度62%,液料比24∶1(m L/g),提取温度47℃,提取时间为120 min,p H为2时,黑糯玉米芯花色苷提取效果最好;在该条件下,采用p H示差法测得到黑糯玉米芯中花色苷含量为57.29 mg/g。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电喷雾-串联质谱法鉴定了黑糯玉米芯中花色苷的组成,主要为三种花色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天葵色素-3-葡萄糖苷、芍药色素-3-葡萄糖苷。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黑糯玉米芯花色苷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同时也显示了较强的还原能力和铁还原力。 
包装与机械
摘要:
对柠檬酸钠影响玉米淀粉糊化性与成膜性的机制进行研究。在5%的淀粉悬液中,按质量浓度分别加入0.0%、0.05%、0.1%、0.2%、0.4%、0.8%柠檬酸钠,混合液搅拌并加热至充分糊化。通过对淀粉膨胀度、溶解性、透光率、吸水性、凝沉性、电导性及红外光谱的测定,探究柠檬酸钠对玉米淀粉糊化性的影响。再分别添加上述浓度的柠檬酸钠,制备玉米淀粉-甘油-海藻酸钠复合膜,检测并分析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阻隔性、透明度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钠提高了淀粉膨胀度、溶解性、透光率、吸水率,降低了淀粉凝沉性;提高了淀粉基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及热稳定性,降低了膜透明度及水蒸气透过率。柠檬酸钠参与了淀粉糊化和成膜过程中分子间理化相互作用,改变了玉米淀粉糊化性与成膜性。 
食品添加剂
摘要:
以番木瓜为原料,研究了不同保脆剂及浓度对番木瓜腌制前后亚硝酸盐、氨基酸态氮含量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氯化钙处理番木瓜酱菜其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乳酸钙、碳酸钙和复合保脆剂(海藻酸钠∶氯化钙=1∶1)处理组(p<0.05),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脆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碳酸钙(p<0.05),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乳酸钙、碳酸钙和复合保脆剂处理组(p<0.05);采用0.15%氯化钙保脆剂处理番木瓜酱菜其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0.1%氯化钙处理组(p<0.05),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脆性、弹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0.05%、0.1%氯化钙处理组(p<0.05);通过化学成分含量与质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脆性与亚硝酸盐含量呈负相关性(R=-0.955*),与氨基酸态氮含量成正相关性(R=0.892*),亚硝酸盐与氨基酸态氮含量与弹性、内聚性、咀嚼性等质构指标的相关性不高。在番木瓜酱菜中添加0.15%氯化钙,可以改善产品的品质及质地。 
摘要:
目的:研究单甘酯对冷冻鱼面冻藏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比较单甘酯不同添加量的鱼面在冻融循环4次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采用质构仪、核磁共振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鱼面拉断力、水分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果:单甘酯添加量0.20%时,鱼面的拉断力达134.06 g,空白为107.42 g,冻融4次后,分别为75.12、46.35 g;面汤吸光度比空白低22.54%。空白鱼面自由水和含0.20%单甘酯的鱼面相应自由水含量分别为84.02%、81.69%,冻融处理4次后,自由水分别是增加到87.82%、83.33%。空白鱼面Tg’为-23.03℃,冻融4次后Tg’为-26.08℃;添加0.2%单甘酯的鱼面Tg’和冻融4次后的Tg’分别是-17.76、-18.57℃。结论:添加0.20%单甘酯能有效提高鱼面拉断力,降低蒸煮损失、自由水含量,并对面条冻融过程中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有一定抑制作用,还能明显提高鱼面的Tg’,在-20℃下可实现玻璃化贮藏。 
贮运保鲜
摘要:
以荸荠为试材,研究10%、20%、30%和40%乙醇处理对鲜切荸荠黄化及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不同浓度乙醇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鲜切荸荠L*值的下降。随着乙醇浓度增加,b*值和C*值上升幅度均逐渐减小。与此相对应,鲜切荸荠组织内柚皮素和圣草酚含量的增加均随乙醇浓度增加而减小。同时,鲜切荸荠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和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3’-hydroxylase,F3’H)活性变化趋势随乙醇浓度增加均逐渐减缓。总之,不同浓度乙醇对控制鲜切荸荠组织黄化均有一定效果。其中,10%和20%的乙醇处理在短期内作用效果显著(p<0.05),而30%和40%乙醇作用维持时间较长且效果显著(p<0.05)。 
摘要:
鱿鱼鱼丸营养丰富,但冷藏期间容易腐败变质,为保持鱿鱼鱼丸品质和延长货架期,采用0.2%蓝莓叶多酚和1%大蒜提取物及二者复合物对鱿鱼鱼丸进行保鲜。分别测定微生物指标和理化指标(硫代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氮、甲醛、三甲胺、氧化三甲胺、白度和凝胶强度),用来评价蓝莓叶多酚和大蒜提取物对鱿鱼鱼丸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4℃冷藏条件下,蓝莓叶多酚和大蒜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减缓脂肪氧化,降低TVB-N值,提高鱼丸强度;同时蓝莓叶多酚和复合保鲜剂能够抑制氧化三胺分解,三甲胺和甲醛的生成,延长鱿鱼鱼丸货架期。 
摘要:
为研究稳定态二氧化氯对罗非鱼鱼丸保鲜效果的影响,本文以感官评定(白度、硬度和弹性)、菌落总数、p H、挥发性盐基氮(TVB-N)及硫代巴比妥酸值(TBA)为鲜度指标定期取样测定,研究稳定态二氧化氯在冷藏条件下(4±1)℃对罗非鱼鱼丸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稳定态二氧化氯具有良好的杀菌和保鲜作用,能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减缓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变质,延长罗非鱼鱼丸货架期610 d;其处理浓度为50 mg/L时保鲜效果显著。 
摘要:
以感官评价、p H、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为测定指标,探究冷藏南美白对虾的货架期。为了提高南美白对虾冷藏期间的品质,用滤纸片法探究山棯子黄酮提取物、茶多酚、溶菌酶和Nisin对南美白对虾腐败菌的抑制效果,并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整虾货架期为3 d;茶多酚对恶臭假单胞菌、腐败希瓦氏菌、藤黄微球菌、鲁氏不动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0.12、016、0.06、0.18和0.14 g·100 m L-1;山棯子黄酮提取物可以抑制恶臭假单胞菌、腐败希瓦氏菌、藤黄微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鲁氏不动杆菌,MIC分别0.40、0.50、0.20、0.90和0.40 g·100 m L-1。溶菌酶对蜡样芽胞杆菌、哥伦比亚肠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0.18、0.04和0.02 g·100 m L-1,Nisin可以抑制鲁氏不动杆菌、哥伦比亚肠球菌和藤黄微球菌,MIC分别为0.20、0.05和0.04 g·100 m L-1。综合来说,山棯子黄酮提取物和茶多酚可以抑制部分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而溶菌酶和Nisinz主要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营养与保健
摘要:
对玻璃和不锈钢容器发酵水豆豉的体外结肠癌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两种水豆豉乙醇提取物中的染料木素和棉籽糖含量高于原料大豆乙醇提取物(RS),玻璃容器发酵水豆豉乙醇提取物(GVFS)中的染料木素和棉籽糖含量高于不锈钢容器发酵水豆豉乙醇提取物(SSVFS)。通过对体外培养的HT-29和HCT-116结肠癌细胞进行实验,得出GVFS具有最强的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效果,同时SSVFS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高于RS。进一步的RT-PCR实验也显示GVFS、SSVFS和RS均可以上调结肠癌细胞的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mRNA表达,同时下调Bcl-2、Bcl-x L表达,且GVFS的作用强于SSVFS和RS。实验结果显示,GVFS具有最高的染料木素和棉籽糖含量,同时具有最高的癌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和凋亡诱导效果,玻璃容器可以用来发酵具有高生理活性作用的水豆豉。 
摘要:
以河北省产裸燕麦、甜荞、谷、黍等主要杂粮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小米、裸燕麦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为12.63 g/100 g和12.52 g/100 g,最低的是玉米,仅为7.94 g/100 g;小黄米和大黄米中VB1含量较高,分别为0.34 g/100 g和0.39 mg/100 g,玉米中含量最低,为0.09 g/100 g;甜荞中VE(0.83 mg/100 g)与钙、磷、钾、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种类杂粮;糜子米中VB2含量较为突出(0.18mg/100 g);裸燕麦中Fe(14.36 mg/100 g)含量丰富;玉米中Se(3.54μg/100 g)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叶黄素(349.56μg/100 g)和玉米黄素(270.90μg/100 g)。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杂粮的蛋白质、VB1、VB2和Ca等重要营养素的营养质量指数(Index of nutrition quality,INQ)均明显高于大米,且糜子米中蛋白质、VB1、VB2均为营养质量合格;甜荞、裸燕麦氨基酸评分较高,其氨基酸含量与FAO推荐值最为接近。因此,河北省产糜子米、甜荞和裸燕麦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摘要:
通过测定浏阳本地秋葵、红秋葵、绿五星、早生五角、台湾五福等五个品种秋葵的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含量,以比较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五种秋葵嫩果荚的灰分、粗脂肪、粗蛋白、总糖、多糖、总黄酮含量分别处于4.336.53、1.542.05、1.962.46、64.3568.64、2.602.87、1.661.97 g·100 g-1的范围之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4.36%、9.62%、10.22%、2.38%、3.95%、7.36%;五种秋葵嫩果籽的灰分、粗脂肪、粗蛋白、总糖、多糖、总黄酮含量分别处于4.505.95、15.0517.37、22.7325.36、20.4825.03、1.201.59、2.032.20 g·100 g-1的范围之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67%、4.91%、4.21%、8.19%、9.47%、2.89%;五种秋葵嫩果荚的营养成分以总糖为主,其次为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少;五种秋葵嫩果籽主要含粗脂肪、粗蛋白、多糖,三者含量均衡;五种秋葵嫩果荚的多糖含量均高于嫩果籽,总黄酮含量低于嫩果籽(p<0.05);秋葵嫩果荚、嫩果籽的多糖、总黄酮含量均高于老果荚与老果籽(p<0.05)。 
摘要:
目的:探究燕麦多肽对小鼠体内降血糖的功能。方法:实验采用ICR小鼠进行糖尿病造模,对燕麦多肽干预后小鼠的降血糖相关指标进行了研究。将9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二甲双胍0.6 g/kg)和燕麦多肽高、中、低剂量组(燕麦多肽1、0.5、0.25 g/kg),连续灌胃28 d。并对小鼠的体重、饮食、饮水、血糖水平、胰岛素含量和肝糖原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燕麦多肽组小鼠体重缓慢增加,与模型组相比,燕麦多肽高剂量组从第2周开始进食量显著降低(p<0.05),第3周开始饮水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小鼠血糖在给药后第2~4周极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小鼠血糖在给药后第3~4周极显著降低(p<0.01),且4周后中、高剂量组肝糖原含量显著提高(p<0.05),高剂量组胰岛素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燕麦多肽可增加糖尿病小鼠体重,改善其多饮多食的症状。 
摘要:
为研究复合菌-荔枝多酚对小鼠抗腹泻效果、生长性能及抗氧化的影响,选用96只体重为1822 g的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个处理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嗜酸乳杆菌组(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丁酸梭菌组(Clostridium butyricum)、荔枝多酚组、复合菌组(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Clostridium butyricum)、复合菌-荔枝多酚组,实验周期为14 d。于实验第114 d分别进行预防性及治疗性给药(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定期测所有小鼠体重和采食量,实验第10 d利用蓖麻油灌胃法制备小鼠腹泻模型观察腹泻指标,实验第14 d,对各组小鼠血清的SOD和GSH-Px及CAT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造模当天,模型组的体重变化最明显,腹泻最严重,复合菌-荔枝多酚组抑制小鼠的腹泻效果最好;抗氧化指标显示,复合菌组和荔枝多酚组SOD、GSH-Px及CAT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而复合菌-荔枝多酚组GSH-Px及CAT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本研究表明,对小鼠蓖麻油腹泻模型,复合菌-荔枝多酚表现出明显的抗腹泻和抗氧化效果。 
专题综述
摘要:
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是马铃薯中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在马铃薯的自身防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马铃薯产品的品质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马铃薯块茎中两种主要的糖苷生物碱α-卡茄碱和α-茄碱的毒性、对马铃薯产品的影响,去除糖苷生物碱的方法以及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水解的研究进展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着重阐述了马铃薯糖苷生物碱在高/低酸浓度下的水解机理、影响水解的因素以及糖苷生物碱对马铃薯浓缩蛋白所带来的影响。期望通过对马铃薯糖苷生物碱水解的综述引起人们对其应用更为广泛的关注,并对马铃薯废弃物的再利用起到指导作用。 
摘要:
茶酒是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经发酵或配制而成的各种饮用酒的统称,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在生产和贮藏期间,茶酒色泽易发生褐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货架期和外观质量。综述了茶酒的类型及研究现状,对茶酒褐变的原因进行探讨,旨在探索有效降低茶酒褐变程度的方法,为茶酒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摘要:
转基因作物的种类以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在日益增长,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均颁布转基因安全管理、标识法规,对转基因生物及其加工产品进行标识和管理。如何准确、稳定地对转基因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进行定量,已成为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竞争性PCR、荧光定量PCR以及数字PCR等定量检测技术在转基因成分检测中应用及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各类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定量检测技术在转基因成分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 
摘要:
非热处理可大大减少食品中热敏性物质的损失,该技术已成为近年来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在非热处理过程中,仍会引起某些食品成分(如油脂等)的变化,对食品的风味和安全性产生影响。本文对超声辐射、γ辐射、脉冲电场、脉冲强光和超高压等5种非热处理导致油脂发生氧化劣变的机制进行阐述,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摘要:
高光谱成像对水果的无损检测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它能三维地获取被检测对象内部与外部多项特征。本文通过介绍高光谱成像系统结构、光源种类及扫描形式,归纳适用于检测苹果品质的系统类型,通过描述指标检测操作流程解析其中几个重要环节,并对国内外苹果指标检测的操作流程、建模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提出苹果品质高光谱无损检测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摘要:
适配体因其高特异性、高亲和力、易于修饰和功能多样化等优点而被备受关注。荧光纳米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已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标记材料。将核酸适配体的结合特异性和荧光纳米材料特有光学特性有机结合,开发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灵敏度高的荧光探针,基于该探针构建简单高效的检测技术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适配体荧光纳米探针的检测原理、分类,重点介绍了近几年该技术在有害化学物质和致病性微生物两类食品安全因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