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16期
2015, (16): 49-5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01
摘要:
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巴氏杀菌乳从原料乳到杀菌、灌装这两个加工关键控制点的微生物动态变化和差异性,容易发生污染的环节是挤乳环节、杀菌后的加工管道和包装环节。原料乳中易携带的细菌是乳酸链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subsp.)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挤乳环节中易受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污染;杀菌后的加工管道易受热杀环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钻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2株非培养的假单胞菌属(Uncultured Pseudomonas sp.)污染;肉杆菌属(Carnobacterium sp.)和产乳酸菌素的肉杆菌(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则在挤乳环节、杀菌后的加工管道或包装环节都可能被污染。
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巴氏杀菌乳从原料乳到杀菌、灌装这两个加工关键控制点的微生物动态变化和差异性,容易发生污染的环节是挤乳环节、杀菌后的加工管道和包装环节。原料乳中易携带的细菌是乳酸链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subsp.)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挤乳环节中易受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污染;杀菌后的加工管道易受热杀环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钻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2株非培养的假单胞菌属(Uncultured Pseudomonas sp.)污染;肉杆菌属(Carnobacterium sp.)和产乳酸菌素的肉杆菌(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则在挤乳环节、杀菌后的加工管道或包装环节都可能被污染。
2015, (16): 53-5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02
摘要:
以水牛乳7个主要理化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为基础,建立了水牛乳中掺水和掺尿素定性和定量模型。聚类分析法较好地区分未掺假乳和掺假乳。Fisher判别分析中典则判别函数能够直观地区分不同掺假含量的样品,线性判别函数能够对未知掺伪乳样品进行定性判别,判别效果良好。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构建的定量模型实测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956、0.9934、0.9937、0.9938、0.9986、0.9991,模型预测值接近于真实值,可实现水牛乳掺假的定量鉴别。
以水牛乳7个主要理化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为基础,建立了水牛乳中掺水和掺尿素定性和定量模型。聚类分析法较好地区分未掺假乳和掺假乳。Fisher判别分析中典则判别函数能够直观地区分不同掺假含量的样品,线性判别函数能够对未知掺伪乳样品进行定性判别,判别效果良好。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构建的定量模型实测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956、0.9934、0.9937、0.9938、0.9986、0.9991,模型预测值接近于真实值,可实现水牛乳掺假的定量鉴别。
2015, (16): 58-6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03
摘要:
为建立起蓝莓的快速无损检测体系,本研究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鲜蓝莓中总黄酮、花青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在光谱全波长(4002500 nm)范围内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蓝莓总黄酮、花青素含量的定标数学模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和0.750,校正标准误差(SECV)分别为1.423 mg/(100g)和4.688 mg/(100g)。然后使用最优模型对32个未知样品进行预测,其预测相关系数Rp2分别为0.7968和0.7902,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2.779 mg/(100g)和5.013 mg/(100g),残差和分别为-0.003 mg/(100g)和-9.256(mg/100g)。实验结果说明,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可用于快速无损检测蓝莓中总黄酮、花青素含量。
为建立起蓝莓的快速无损检测体系,本研究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鲜蓝莓中总黄酮、花青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在光谱全波长(4002500 nm)范围内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蓝莓总黄酮、花青素含量的定标数学模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和0.750,校正标准误差(SECV)分别为1.423 mg/(100g)和4.688 mg/(100g)。然后使用最优模型对32个未知样品进行预测,其预测相关系数Rp2分别为0.7968和0.7902,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2.779 mg/(100g)和5.013 mg/(100g),残差和分别为-0.003 mg/(100g)和-9.256(mg/100g)。实验结果说明,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可用于快速无损检测蓝莓中总黄酮、花青素含量。
摘要:
芝麻香型白酒是1949年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香型白酒,一直以来对其重要香气成分认识不清。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液液微萃取(LL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GC-FID)检测技术,共分析定量出86种香气成分。其中α-雪松烯和α-萜品醇首次在芝麻香型白酒中被定量,平均浓度分别为45.34μg/L和15.77μg/L。结合香气活力值(OAV)分析,发现景芝酒中重要的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3-甲基丁醛、二甲基三硫、3-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丙酸乙酯和戊酸乙酯(OAV>1000)。剖析芝麻香型白酒的重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将为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作用。
芝麻香型白酒是1949年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香型白酒,一直以来对其重要香气成分认识不清。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液液微萃取(LL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GC-FID)检测技术,共分析定量出86种香气成分。其中α-雪松烯和α-萜品醇首次在芝麻香型白酒中被定量,平均浓度分别为45.34μg/L和15.77μg/L。结合香气活力值(OAV)分析,发现景芝酒中重要的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3-甲基丁醛、二甲基三硫、3-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丙酸乙酯和戊酸乙酯(OAV>1000)。剖析芝麻香型白酒的重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将为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作用。
2015, (16): 68-7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05
摘要:
为研究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情况,采用HS-GC-MS法对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样本分析,以该数据为样本,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主要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间段共检测出78种香味物质,其中有烯烃类21种、醇类23种、酯类12种、醛类4种、酮类7种、醚类3种、苯环类6种和其他类2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出6个主成分及对宜宾芽菜香味影响较大的物质12种。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掌握芽菜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变化,为芽菜的风味改善和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为研究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情况,采用HS-GC-MS法对宜宾芽菜发酵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样本分析,以该数据为样本,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主要特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间段共检测出78种香味物质,其中有烯烃类21种、醇类23种、酯类12种、醛类4种、酮类7种、醚类3种、苯环类6种和其他类2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出6个主成分及对宜宾芽菜香味影响较大的物质12种。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掌握芽菜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变化,为芽菜的风味改善和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015, (16): 75-7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06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分离和测定葡萄酒中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的方法。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技术集合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TM)的技术优点,流动相CO2为主体,0.1%磷酸甲醇为助溶剂。选用Waters BEH色谱柱,流速1.5 m 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方法检出限为2.0 mg/kg,定量限为6.0 mg/kg,线性范围为2.5~80.0 mg/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3.2%~105.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5%~9.8%,该方法操作便捷、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重复性好、节约成本,能够满足葡萄酒中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的检测。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分离和测定葡萄酒中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的方法。超高效合相色谱(UPC2)技术集合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TM)的技术优点,流动相CO2为主体,0.1%磷酸甲醇为助溶剂。选用Waters BEH色谱柱,流速1.5 m 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方法检出限为2.0 mg/kg,定量限为6.0 mg/kg,线性范围为2.5~80.0 mg/L;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3.2%~105.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5%~9.8%,该方法操作便捷、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重复性好、节约成本,能够满足葡萄酒中抗坏血酸和异抗坏血酸的检测。
2015, (16): 78-8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07
摘要:
以两种品种(天长刺芡和苏芡)和产地(天长和湖北刺芡)芡实为材料,分别制备4种提取液(乙酸乙酯、无水乙醇、50%乙醇、70~80℃热水),分析其紫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差异性。同时,对芡实种子结构特性(百粒重、种子及种仁直径、种壳厚度)和功能组分含量(总酚、原花青素及黄酮)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不同产地芡实种壳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提取物之外,两种品种(产地)芡实种壳提取物最大吸光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种子和种仁直径、种壳厚度、种仁原花青素、种壳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紫外光谱分析在芡实品种和产地方面有一定区分度,为芡实品种和产地鉴别提供了一种思路。
以两种品种(天长刺芡和苏芡)和产地(天长和湖北刺芡)芡实为材料,分别制备4种提取液(乙酸乙酯、无水乙醇、50%乙醇、70~80℃热水),分析其紫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差异性。同时,对芡实种子结构特性(百粒重、种子及种仁直径、种壳厚度)和功能组分含量(总酚、原花青素及黄酮)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不同产地芡实种壳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提取物之外,两种品种(产地)芡实种壳提取物最大吸光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种子和种仁直径、种壳厚度、种仁原花青素、种壳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紫外光谱分析在芡实品种和产地方面有一定区分度,为芡实品种和产地鉴别提供了一种思路。
2015, (16): 82-8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08
摘要:
通过碱性溶液提取,再用正己烷萃取除去脂肪,用乙酸调p H为酸性条件后用乙酸乙酯-异丙醇反萃取,浓缩后再通过混合阴离子固相萃取柱净化,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检测。结果:三种复合硝基酚钠组分在0.051.0μg/m L范围内其浓度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系数均可达到0.999;通过萃取、反萃取以及固相萃取等多种手段净化,样品基质几乎无干扰,检出限可达到0.0030.005 mg/kg;通过对0.25、0.5、1.0μg进行加标测试,其回收率在81%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通过碱性溶液提取,再用正己烷萃取除去脂肪,用乙酸调p H为酸性条件后用乙酸乙酯-异丙醇反萃取,浓缩后再通过混合阴离子固相萃取柱净化,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检测。结果:三种复合硝基酚钠组分在0.051.0μg/m L范围内其浓度与峰面积呈线性,相关系数均可达到0.999;通过萃取、反萃取以及固相萃取等多种手段净化,样品基质几乎无干扰,检出限可达到0.0030.005 mg/kg;通过对0.25、0.5、1.0μg进行加标测试,其回收率在81%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摘要:
为探索米糠粕营养成分的近红外快速测定方法,采集261个米糠粕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别经过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去趋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等20种方法进行预处理,在1000~1799 nm波长范围内,结合化学方法测定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偏最小二乘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米糠粕营养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结果发现,在3种建模方法中,偏最小二乘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预测精度最高,所得的水分、灰分和粗蛋白近红外定量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3、0.9168和0.9626。
为探索米糠粕营养成分的近红外快速测定方法,采集261个米糠粕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别经过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去趋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等20种方法进行预处理,在1000~1799 nm波长范围内,结合化学方法测定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分析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偏最小二乘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米糠粕营养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结果发现,在3种建模方法中,偏最小二乘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预测精度最高,所得的水分、灰分和粗蛋白近红外定量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3、0.9168和0.9626。
2015, (16): 91-9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0
摘要: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了芡种皮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芡种皮多酚提取物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作用(IC50分别相当于生药浓度0.08 mg/m L和0.30 mg/m L),其抑制作用与浓度之间存在量效关系,二者的抑制类型均为可逆性的竞争性抑制剂。因此,芡种皮具有开发成辅助降糖的保健食品或药品的潜力,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了芡种皮多酚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芡种皮多酚提取物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作用(IC50分别相当于生药浓度0.08 mg/m L和0.30 mg/m L),其抑制作用与浓度之间存在量效关系,二者的抑制类型均为可逆性的竞争性抑制剂。因此,芡种皮具有开发成辅助降糖的保健食品或药品的潜力,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2015, (16): 95-9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1
摘要:
以蒙顶黄芽加工过程中的茶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研究蒙顶黄芽在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儿茶素、咖啡碱、茶多酚、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减少,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降幅较大,分别为52.00%和44.44%;水浸出物和茶色素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增加,其中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增幅较大,分别为56.52%、54.55%;由感官审评结果可知,经三炒工序后的茶样感官品质已接近蒙顶黄芽成品的品质特征,表明蒙顶黄芽独特的品质特征经过闷黄过程已初步形成。
以蒙顶黄芽加工过程中的茶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研究蒙顶黄芽在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儿茶素、咖啡碱、茶多酚、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减少,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降幅较大,分别为52.00%和44.44%;水浸出物和茶色素含量随加工进程逐渐增加,其中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增幅较大,分别为56.52%、54.55%;由感官审评结果可知,经三炒工序后的茶样感官品质已接近蒙顶黄芽成品的品质特征,表明蒙顶黄芽独特的品质特征经过闷黄过程已初步形成。
摘要:
为推动鮰鱼加工产业的发展,采用碱性脂肪酶对鮰鱼进行脱脂处理,通过感官评价、理化指标以及色差、质构和硫代巴比妥酸法(TBARS)等方法研究鮰鱼品质和干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脱脂率的升高,鱼片土腥味物质含量降低,腥味感官评分显著下降(p<0.05);50℃热风干燥34 h后,脱脂率为55%的干制品的硬度降至(391.98±39.15)g,低于未脱脂样品(p<0.05),色泽变得明亮红润、有光泽,并且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高于对照组,脂肪氧化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酶法脱脂有利于提高新鲜鮰鱼片及其干制品的品质,为鮰鱼精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为推动鮰鱼加工产业的发展,采用碱性脂肪酶对鮰鱼进行脱脂处理,通过感官评价、理化指标以及色差、质构和硫代巴比妥酸法(TBARS)等方法研究鮰鱼品质和干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脱脂率的升高,鱼片土腥味物质含量降低,腥味感官评分显著下降(p<0.05);50℃热风干燥34 h后,脱脂率为55%的干制品的硬度降至(391.98±39.15)g,低于未脱脂样品(p<0.05),色泽变得明亮红润、有光泽,并且在整个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高于对照组,脂肪氧化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酶法脱脂有利于提高新鲜鮰鱼片及其干制品的品质,为鮰鱼精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2015, (16): 104-10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3
摘要:
采用两段式脱水烤制方式开发即食酥脆鲫鱼,以质构和色泽为指标,结合感官评定,探讨了烤前水分含量(70%降至45%)及最终水分含量(11%降至3%)对酥脆鲫鱼质构和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烤前水分含量的降低,硬度、咀嚼性、剪切力增大,但从70%降至55%变化不显著,进一步降低之后显著增大(p<0.05),L*值减小,a*、b*值增大,从60%降至55%产品a*、b*值增加较显著(p<0.05);随着最终水分含量的降低,硬度、剪切力增大,咀嚼性先增大后略微减小,弹性、内聚性及回复性减小,3%~5%变化不明显,L*值增大,a*、b*值减小,5%~9%之间差别不显著(p>0.05)。结合感官评定确定烤前水分含量在55%,二次干燥之后最终水分含量为5%时产品品质最佳。
采用两段式脱水烤制方式开发即食酥脆鲫鱼,以质构和色泽为指标,结合感官评定,探讨了烤前水分含量(70%降至45%)及最终水分含量(11%降至3%)对酥脆鲫鱼质构和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烤前水分含量的降低,硬度、咀嚼性、剪切力增大,但从70%降至55%变化不显著,进一步降低之后显著增大(p<0.05),L*值减小,a*、b*值增大,从60%降至55%产品a*、b*值增加较显著(p<0.05);随着最终水分含量的降低,硬度、剪切力增大,咀嚼性先增大后略微减小,弹性、内聚性及回复性减小,3%~5%变化不明显,L*值增大,a*、b*值减小,5%~9%之间差别不显著(p>0.05)。结合感官评定确定烤前水分含量在55%,二次干燥之后最终水分含量为5%时产品品质最佳。
2015, (16): 108-11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4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四川70份茶树品种资源新梢中(-)-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进行分析,发现3份茶树品种资源富含EGCG3″Me(含量>10 mg/g),即蜀茶5号、金观音、城西11号。对蜀茶5号新梢季节及叶位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春、夏、秋三季,随着新梢叶片成熟,EGCG3″Me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同等叶位相比,EGCG3″Me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含量最高的叶位为秋梢第二叶,秋梢第一叶至第四叶均超过10 mg/g。以蜀茶5号秋梢加工成4种茶类,发现绿茶、黄茶中EGCG3″Me含量最高,与鲜叶相当,其次为青茶,而红茶中未检出,且萎凋显著增加其含量。建议四川富含EGCG3″Me茶叶将秋梢一芽二、三叶加工成绿茶或黄茶,且在加工前进行适度摊放(轻度萎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四川70份茶树品种资源新梢中(-)-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进行分析,发现3份茶树品种资源富含EGCG3″Me(含量>10 mg/g),即蜀茶5号、金观音、城西11号。对蜀茶5号新梢季节及叶位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春、夏、秋三季,随着新梢叶片成熟,EGCG3″Me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同等叶位相比,EGCG3″Me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含量最高的叶位为秋梢第二叶,秋梢第一叶至第四叶均超过10 mg/g。以蜀茶5号秋梢加工成4种茶类,发现绿茶、黄茶中EGCG3″Me含量最高,与鲜叶相当,其次为青茶,而红茶中未检出,且萎凋显著增加其含量。建议四川富含EGCG3″Me茶叶将秋梢一芽二、三叶加工成绿茶或黄茶,且在加工前进行适度摊放(轻度萎凋)。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15个柑橘品种果皮中的6种主要类黄酮的含量,并用4种抗氧化方法(DPPH法、FRAP法、金属螯合能力法、TBARS法)对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椪柑果皮中多甲氧基黄酮含量最高(川陈皮素为9.01 mg/g DW,橘皮素为5.10 mg/g DW),普通温州蜜桔果皮具有最高含量的柚皮芸香柑(10.83 mg/g DW)、橙皮苷(56.74 mg/g DW)与总黄酮(六种类黄酮之和为68.26 mg/g DW)。大部分柑橘品种的果皮提取液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FARP法与DPPH法的测定结果相关性显著(p<0.05),而与金属螯合能力法、TBARS法测定结果相关性不显著(p>0.0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15个柑橘品种果皮中的6种主要类黄酮的含量,并用4种抗氧化方法(DPPH法、FRAP法、金属螯合能力法、TBARS法)对其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椪柑果皮中多甲氧基黄酮含量最高(川陈皮素为9.01 mg/g DW,橘皮素为5.10 mg/g DW),普通温州蜜桔果皮具有最高含量的柚皮芸香柑(10.83 mg/g DW)、橙皮苷(56.74 mg/g DW)与总黄酮(六种类黄酮之和为68.26 mg/g DW)。大部分柑橘品种的果皮提取液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FARP法与DPPH法的测定结果相关性显著(p<0.05),而与金属螯合能力法、TBARS法测定结果相关性不显著(p>0.05)。
2015, (16): 118-12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6
摘要:
首先比较了偶氮酪蛋白(Azocasein)法和荧光合成肽底物法,在监测草鱼肝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s(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活性时的适用性。进而通过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酶谱和免疫印迹法,对草鱼肝胰中CPIs的分子量分布及可能的家族类型进行定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粗提液中加入丝氨酸蛋白酶不可逆抑制剂(40 mmol/L PMSF或0.4 mmol/L Pefabloc SC),或经90℃加热5 min,仅荧光合成肽底物法可准确地监测到CPIs活性的变化。液相色谱结果显示,草鱼肝胰中存在分子量(98、26、12、5~1 ku)不同的CPIs活性部分。但反相酶谱法仅能够判断其中大于20 ku的CPIs。而免疫印迹法证明存在约12 ku的Cystatin(家族II)类型CPIs,发现小于12 ku的显色条带,可能是该蛋白降解形成的低分子量的活性片段。
首先比较了偶氮酪蛋白(Azocasein)法和荧光合成肽底物法,在监测草鱼肝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s(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活性时的适用性。进而通过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酶谱和免疫印迹法,对草鱼肝胰中CPIs的分子量分布及可能的家族类型进行定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粗提液中加入丝氨酸蛋白酶不可逆抑制剂(40 mmol/L PMSF或0.4 mmol/L Pefabloc SC),或经90℃加热5 min,仅荧光合成肽底物法可准确地监测到CPIs活性的变化。液相色谱结果显示,草鱼肝胰中存在分子量(98、26、12、5~1 ku)不同的CPIs活性部分。但反相酶谱法仅能够判断其中大于20 ku的CPIs。而免疫印迹法证明存在约12 ku的Cystatin(家族II)类型CPIs,发现小于12 ku的显色条带,可能是该蛋白降解形成的低分子量的活性片段。
2015, (16): 124-12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7
摘要:
探讨了发芽时间对糜子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形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经过表面灭菌的糜子种子放入25℃,相对湿度95%的人工气候箱中避光发芽6 d,每天取样,测定其中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指标(DPPH、ABTS、FRAP、ORAC)的变化。结果显示,从发芽2 d起,酚、黄酮含量及各项抗氧化指标明显增高。发芽6 d后,内糜8号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发芽前的5.9和1.9倍,西农10-04号则分别为发芽前的4.6和1.9倍,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此外,发芽4 d后芽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p<0.05)相应种子。总酚、总黄酮与抗氧化能力间均显示出极强的相关性,其中以总黄酮与FRAP相关性最高(r=0.985)。研究表明,发芽是一种有效提高糜子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加工方式。
探讨了发芽时间对糜子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形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经过表面灭菌的糜子种子放入25℃,相对湿度95%的人工气候箱中避光发芽6 d,每天取样,测定其中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指标(DPPH、ABTS、FRAP、ORAC)的变化。结果显示,从发芽2 d起,酚、黄酮含量及各项抗氧化指标明显增高。发芽6 d后,内糜8号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发芽前的5.9和1.9倍,西农10-04号则分别为发芽前的4.6和1.9倍,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此外,发芽4 d后芽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p<0.05)相应种子。总酚、总黄酮与抗氧化能力间均显示出极强的相关性,其中以总黄酮与FRAP相关性最高(r=0.985)。研究表明,发芽是一种有效提高糜子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加工方式。
2015, (16): 129-13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8
摘要:
采用加热回流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分别提取了巨尾桉的树叶、树皮、树芯3部位中的单宁,考察了3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特性。加热回流法提取巨尾桉树叶、树皮、树芯单宁的得率分别为4.19%、1.86%和0.25%。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巨尾桉树叶、树皮、树芯单宁的得率分别为3.20%、2.25%和0.19%。巨尾桉3部位的单宁提取物对DPPH·、·OH自由基和H2O2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其中,巨尾桉叶、皮、芯单宁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相当于VC的91.08%、93.20%、79.40%;对·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相当于VC的181%、125%、132%;对H2O2的清除率分别相当于VC的83.60%、65.46%、78.46%。
采用加热回流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分别提取了巨尾桉的树叶、树皮、树芯3部位中的单宁,考察了3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特性。加热回流法提取巨尾桉树叶、树皮、树芯单宁的得率分别为4.19%、1.86%和0.25%。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巨尾桉树叶、树皮、树芯单宁的得率分别为3.20%、2.25%和0.19%。巨尾桉3部位的单宁提取物对DPPH·、·OH自由基和H2O2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其中,巨尾桉叶、皮、芯单宁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相当于VC的91.08%、93.20%、79.40%;对·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相当于VC的181%、125%、132%;对H2O2的清除率分别相当于VC的83.60%、65.46%、78.46%。
2015, (16): 133-13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19
摘要:
为研究高压结合一定的温度处理对猪肉色泽及脂肪氧化的影响,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以猪背脊肉为原料,以肉色参数红度(a*)、黄度(b*)、亮度(L*)、总色差(△E)和脂肪氧化酸败指标TBARS、过氧化值(POV)、酸价(AV)为测定指标,研究不同温度(25~55℃)下不同压力(100~600 MPa)处理10 min对猪肉色泽及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上升,L*值和△E值增加,a*值下降,肌肉逐渐失去红色变为灰白色,同时,TBARS值、过氧化值、酸价显著升高(p<0.05)。利用SPSS软件逐步回归得到色度参数a*、b*和L*与脂肪氧化酸败指标(TBARS、POV、AV)之间的三个最优多元回归方程,经统计检验极显著(p<0.01),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之间差异较小,表明模型精确度较高。因此,在高压结合热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色度参数定量预测脂肪氧化程度。
为研究高压结合一定的温度处理对猪肉色泽及脂肪氧化的影响,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以猪背脊肉为原料,以肉色参数红度(a*)、黄度(b*)、亮度(L*)、总色差(△E)和脂肪氧化酸败指标TBARS、过氧化值(POV)、酸价(AV)为测定指标,研究不同温度(25~55℃)下不同压力(100~600 MPa)处理10 min对猪肉色泽及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和温度的上升,L*值和△E值增加,a*值下降,肌肉逐渐失去红色变为灰白色,同时,TBARS值、过氧化值、酸价显著升高(p<0.05)。利用SPSS软件逐步回归得到色度参数a*、b*和L*与脂肪氧化酸败指标(TBARS、POV、AV)之间的三个最优多元回归方程,经统计检验极显著(p<0.01),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之间差异较小,表明模型精确度较高。因此,在高压结合热处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色度参数定量预测脂肪氧化程度。
摘要:
研究了干热处理前后玉米淀粉的性质变化,对干热处理前后淀粉的溶解指数、糊化特性、热力学性质、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当干热处理温度低于150℃时,与原淀粉相比,干热淀粉的溶解指数、黏度均降低,糊化温度降低;当干热处理温度为150℃时,淀粉的溶解指数升高、黏度降低、糊化温度降低。干热处理后,淀粉表面出现凹坑,且颗粒间有黏结。
研究了干热处理前后玉米淀粉的性质变化,对干热处理前后淀粉的溶解指数、糊化特性、热力学性质、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当干热处理温度低于150℃时,与原淀粉相比,干热淀粉的溶解指数、黏度均降低,糊化温度降低;当干热处理温度为150℃时,淀粉的溶解指数升高、黏度降低、糊化温度降低。干热处理后,淀粉表面出现凹坑,且颗粒间有黏结。
摘要:
研究了萌发过程对黑芸豆、奶花芸豆、紫花芸豆中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活性的影响,并对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芸豆萌发(06 d)后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较未萌发的均显著降低(p<0.05)。且浸泡损失的多酚、黄酮高于萌发期间;黑芸豆萌发6 d后多酚、黄酮含量可能由于内切酶的作用开始增加。萌发期间,三种芸豆的DPPH·清除能力(DPPH)、ABTS+·清除能力(ABTS)、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均有降低趋势。多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极显著相关(p<0.01),且多酚与ABTS值的相关性最高(r=0.955)。此外,黑芸豆的抗氧化能力萌发4 d后开始增加,萌发6 d时黑芸豆和奶花芸豆的ORAC值高于0 d。合适的萌发条件能更好的保留芸豆的生物活性物质。
研究了萌发过程对黑芸豆、奶花芸豆、紫花芸豆中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活性的影响,并对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芸豆萌发(06 d)后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较未萌发的均显著降低(p<0.05)。且浸泡损失的多酚、黄酮高于萌发期间;黑芸豆萌发6 d后多酚、黄酮含量可能由于内切酶的作用开始增加。萌发期间,三种芸豆的DPPH·清除能力(DPPH)、ABTS+·清除能力(ABTS)、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均有降低趋势。多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极显著相关(p<0.01),且多酚与ABTS值的相关性最高(r=0.955)。此外,黑芸豆的抗氧化能力萌发4 d后开始增加,萌发6 d时黑芸豆和奶花芸豆的ORAC值高于0 d。合适的萌发条件能更好的保留芸豆的生物活性物质。
2015, (16): 147-150.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22
摘要:
以棕榈油作油炸油,油炸表面涂抹蜂蜜水的鸡腿,研究棕榈油连续使用时间对鸡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并测定棕榈油的酸价和羰基值,探究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棕榈油作油炸用油,油炸后鸡肉中所含的主要反式脂肪酸为C18∶1 9t;棕榈油使用2~10 h,鸡肉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棕榈油酸价在油炸过程中一直符合食用油煎炸过程中卫生标准;而羰基值在160℃下使用10 h时达到54.66 meq/kg,超过国标规定的最大限量,180℃下使用8 h即将超标,而200℃时已经超标。因此,以棕榈油进行油炸加工鸡肉时,应选择160℃左右的加工温度,并控制棕榈油使用时间不超过10 h。
以棕榈油作油炸油,油炸表面涂抹蜂蜜水的鸡腿,研究棕榈油连续使用时间对鸡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并测定棕榈油的酸价和羰基值,探究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棕榈油作油炸用油,油炸后鸡肉中所含的主要反式脂肪酸为C18∶1 9t;棕榈油使用2~10 h,鸡肉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棕榈油酸价在油炸过程中一直符合食用油煎炸过程中卫生标准;而羰基值在160℃下使用10 h时达到54.66 meq/kg,超过国标规定的最大限量,180℃下使用8 h即将超标,而200℃时已经超标。因此,以棕榈油进行油炸加工鸡肉时,应选择160℃左右的加工温度,并控制棕榈油使用时间不超过10 h。
2015, (16): 151-15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23
摘要:
采用五阶段发酵法制备黑大蒜,并研究了发酵各阶段黑大蒜的功能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第一阶段是还原糖含量、抗氧化物质和活性的增强阶段,还原糖含量、总多酚含量、总黄酮类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RAP铁还原抗氧化力相比新鲜大蒜分别增加了12、4、7、7、7倍;第二阶段是大蒜中的蒜氨酸转换为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的过程,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的含量比新鲜大蒜增加了12倍;第三阶段是促进大蒜转变为"黑"大蒜的过程;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是发酵完善和后熟阶段。
采用五阶段发酵法制备黑大蒜,并研究了发酵各阶段黑大蒜的功能性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第一阶段是还原糖含量、抗氧化物质和活性的增强阶段,还原糖含量、总多酚含量、总黄酮类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RAP铁还原抗氧化力相比新鲜大蒜分别增加了12、4、7、7、7倍;第二阶段是大蒜中的蒜氨酸转换为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的过程,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的含量比新鲜大蒜增加了12倍;第三阶段是促进大蒜转变为"黑"大蒜的过程;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是发酵完善和后熟阶段。
2015, (16): 155-16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24
摘要:
以大米蛋白为原料,在不同料液比(1∶100~12∶100)和不同p H(2~12)的条件下,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进行均质处理,研究不同均质压力(40~200 MPa)和均质次数(1~5次)对大米蛋白功能特性(溶解性、乳化性及稳定性、起泡性及稳定性和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料液比和不同p H的大米蛋白溶液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其溶解性、起泡性、粘度均有显著的提高,而不同料液比和不同p H的大米蛋白溶液的起泡稳定性均无显著的提高。不同p H的固定料液比(3∶100)大米蛋白溶液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其乳化性及稳定性有显著的改善,而不同料液比(尤其是料液比较高时)的固定p H(p H=7)大米蛋白溶液的乳化性及稳定性无显著性改善。均质压力对固定料液比(3∶100)和p H(p H=7)大米蛋白溶液的溶解性、乳化性及稳定性、起泡性、粘度的提高影响显著,而对其起泡稳定性无显著性作用。均质次数对固定料液比(3∶100)和p H(p H=7)大米蛋白溶液的溶解性、乳化性稳定性、起泡性及稳定性、粘度的提高影响显著,而对其乳化性无显著性作用(1~3次),甚至在均质次数较多(4~5次)时有负面性影响。
以大米蛋白为原料,在不同料液比(1∶100~12∶100)和不同p H(2~12)的条件下,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进行均质处理,研究不同均质压力(40~200 MPa)和均质次数(1~5次)对大米蛋白功能特性(溶解性、乳化性及稳定性、起泡性及稳定性和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料液比和不同p H的大米蛋白溶液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其溶解性、起泡性、粘度均有显著的提高,而不同料液比和不同p H的大米蛋白溶液的起泡稳定性均无显著的提高。不同p H的固定料液比(3∶100)大米蛋白溶液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后其乳化性及稳定性有显著的改善,而不同料液比(尤其是料液比较高时)的固定p H(p H=7)大米蛋白溶液的乳化性及稳定性无显著性改善。均质压力对固定料液比(3∶100)和p H(p H=7)大米蛋白溶液的溶解性、乳化性及稳定性、起泡性、粘度的提高影响显著,而对其起泡稳定性无显著性作用。均质次数对固定料液比(3∶100)和p H(p H=7)大米蛋白溶液的溶解性、乳化性稳定性、起泡性及稳定性、粘度的提高影响显著,而对其乳化性无显著性作用(1~3次),甚至在均质次数较多(4~5次)时有负面性影响。
摘要:
以加工厂产生的碎虾仁及体型较小的虾仁为原料,通过分析色泽、持水力、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三甲胺氮(trimethylamine nitrogen,TMA-N)及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等指标,考察了静水解冻、装袋静水解冻、动水解冻、盐水解冻、冷藏解冻及微波解冻6种不同解冻方式对碎虾仁理化性质的影响,试图找出比较适合碎虾仁的解冻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式对碎虾仁的品质有着明显的影响。装袋静水解冻、冷藏解冻、微波解冻后虾仁持水力下降,色泽褐变明显,解冻后其TBARS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挥发性盐基氮、三甲胺氮等挥发性降解产物也高于其他水解冻方式;盐水解冻造成组织破裂,黄度值b*较高,引起持水力下降及20.48%的盐溶性蛋白流失率。与其他解冻方式相比,静水解冻、动水解冻后虾仁的色泽变化不明显,持水力较高,且蛋白质分解及脂肪氧化程度低,为碎虾仁较适宜的解冻方法。
以加工厂产生的碎虾仁及体型较小的虾仁为原料,通过分析色泽、持水力、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三甲胺氮(trimethylamine nitrogen,TMA-N)及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等指标,考察了静水解冻、装袋静水解冻、动水解冻、盐水解冻、冷藏解冻及微波解冻6种不同解冻方式对碎虾仁理化性质的影响,试图找出比较适合碎虾仁的解冻方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式对碎虾仁的品质有着明显的影响。装袋静水解冻、冷藏解冻、微波解冻后虾仁持水力下降,色泽褐变明显,解冻后其TBARS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挥发性盐基氮、三甲胺氮等挥发性降解产物也高于其他水解冻方式;盐水解冻造成组织破裂,黄度值b*较高,引起持水力下降及20.48%的盐溶性蛋白流失率。与其他解冻方式相比,静水解冻、动水解冻后虾仁的色泽变化不明显,持水力较高,且蛋白质分解及脂肪氧化程度低,为碎虾仁较适宜的解冻方法。
2015, (16): 167-17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26
摘要:
以提取油脂后的裂壶藻渣为原料采用蛋白酶进行酶解,以水解度、蛋白回收率及产物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确定最佳复合酶解工艺。结果表明,在p H为7.5,水解温度为50℃,料水比为1∶12(w/w),加酶量为0.5%(E/S,w/w)条件下,采用复合蛋白酶与Alcalase 2.4 L复配方式(1∶1,w/w)酶解裂壶藻渣6 h后的产物水解效果与抗氧化活性均优于其他单酶或复合酶解产物。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为11.15%,蛋白回收率为70.82%,羟自由基半抑制浓度IC50为1.656 mg/m L,还原力为1.417(浓度3 mg/m L),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
以提取油脂后的裂壶藻渣为原料采用蛋白酶进行酶解,以水解度、蛋白回收率及产物抗氧化活性为指标,确定最佳复合酶解工艺。结果表明,在p H为7.5,水解温度为50℃,料水比为1∶12(w/w),加酶量为0.5%(E/S,w/w)条件下,采用复合蛋白酶与Alcalase 2.4 L复配方式(1∶1,w/w)酶解裂壶藻渣6 h后的产物水解效果与抗氧化活性均优于其他单酶或复合酶解产物。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的水解度为11.15%,蛋白回收率为70.82%,羟自由基半抑制浓度IC50为1.656 mg/m L,还原力为1.417(浓度3 mg/m L),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
2015, (16): 173-17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27
摘要:
研究探讨金针菇海藻糖合成相关酶基因及其功能,为进一步揭示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金针菇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序列进行分析,并以金针菇孢子单核体菌株Dan3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tps1、tps2基因在不同温度变化下金针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金针菇tps1基因c DNA序列包含1455 bp的ORF,编码1个由4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对其起始密码子上游2000 bp调控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具有典型的热激反应元件(HSE,C4T)和压力反应元件(STRE,AG4)等调控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21℃处理,37℃高温及4℃低温处理2 h后,tps1、tps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p<0.05)升高。说明tps1、tps2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到温度调控。
研究探讨金针菇海藻糖合成相关酶基因及其功能,为进一步揭示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金针菇6-磷酸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序列进行分析,并以金针菇孢子单核体菌株Dan3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tps1、tps2基因在不同温度变化下金针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结果表明,金针菇tps1基因c DNA序列包含1455 bp的ORF,编码1个由4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对其起始密码子上游2000 bp调控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具有典型的热激反应元件(HSE,C4T)和压力反应元件(STRE,AG4)等调控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21℃处理,37℃高温及4℃低温处理2 h后,tps1、tps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p<0.05)升高。说明tps1、tps2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到温度调控。
2015, (16): 178-18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28
摘要:
为构建克百威(carbofuran,CBF)单链抗体(sc Fv)可溶性表达载体,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以p CANTAB5E-sc Fv质粒为模板扩增CBF的重链(VH)及轻链(VL)片段,通过引物设计引入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连接肽(Gly4Ser)3,经重叠延伸拼接重链及轻链片段,并通过PCR扩增得到sc Fv基因,再与载体p LIP6/GN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阳性克隆质粒经PCR鉴定并测序。重组菌经0.6μmol/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及低温诱导表达重组单链抗体,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其鉴定。采用ELISA法检测重组单链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 LIP6/GN-sc Fv含有插入片段,sc Fv与碱性磷酸酶(AP)相连得到重组蛋白的分子量接近78 ku,可被游离的CBF竞争性抑制,IC50值为26.80 ng/m L。这说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 LIP6/GN-sc Fv并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为研究其在免疫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构建克百威(carbofuran,CBF)单链抗体(sc Fv)可溶性表达载体,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以p CANTAB5E-sc Fv质粒为模板扩增CBF的重链(VH)及轻链(VL)片段,通过引物设计引入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连接肽(Gly4Ser)3,经重叠延伸拼接重链及轻链片段,并通过PCR扩增得到sc Fv基因,再与载体p LIP6/GN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阳性克隆质粒经PCR鉴定并测序。重组菌经0.6μmol/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及低温诱导表达重组单链抗体,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其鉴定。采用ELISA法检测重组单链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 LIP6/GN-sc Fv含有插入片段,sc Fv与碱性磷酸酶(AP)相连得到重组蛋白的分子量接近78 ku,可被游离的CBF竞争性抑制,IC50值为26.80 ng/m L。这说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 LIP6/GN-sc Fv并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为研究其在免疫分析方法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5, (16): 183-18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29
摘要:
从油漆废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种FL-1,通过16s DNA凝胶电泳图鉴定菌种的种类为门多萨假单胞菌。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分别考察了培养基的初始p H、碳氮源及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最后用响应面设计法对这四因素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6.5 g/L,(NH4)2SO40.5 g/L,初始p H7.0,温度31℃。在此条件下的絮凝率的理论值为96.55%,实验验证值为95.19%。实验值与响应面预测值拟合情况良好,则说明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对FL-1培养条件的优化是有效的。
从油漆废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种FL-1,通过16s DNA凝胶电泳图鉴定菌种的种类为门多萨假单胞菌。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分别考察了培养基的初始p H、碳氮源及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最后用响应面设计法对这四因素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6.5 g/L,(NH4)2SO40.5 g/L,初始p H7.0,温度31℃。在此条件下的絮凝率的理论值为96.55%,实验验证值为95.19%。实验值与响应面预测值拟合情况良好,则说明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对FL-1培养条件的优化是有效的。
2015, (16): 188-19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0
摘要:
从淡水鱼肠道中筛选对芽孢杆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乳酸菌,结果表明:从鲤鱼肠道分离的菌株LY-19对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6.89 mm和17.43 mm,活性主要来自无细胞上清液,在p H3.04.5范围内保持抗菌活性,经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处理后丧失部分抑菌活性,对α-淀粉酶不敏感,在40121℃范围内处理30 min后其拮抗活性基本不变,初步判定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为II型非糖基化类细菌素。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鉴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
从淡水鱼肠道中筛选对芽孢杆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乳酸菌,结果表明:从鲤鱼肠道分离的菌株LY-19对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6.89 mm和17.43 mm,活性主要来自无细胞上清液,在p H3.04.5范围内保持抗菌活性,经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处理后丧失部分抑菌活性,对α-淀粉酶不敏感,在40121℃范围内处理30 min后其拮抗活性基本不变,初步判定乳酸菌产生的抑菌物质为II型非糖基化类细菌素。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鉴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
2015, (16): 193-19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1
摘要:
克隆粘质沙雷氏菌PL-06磷脂酶A1基因pla A,与载体p ET-22b(+)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 ET-22b(+)-pla A,并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E.coli BL21(DE3)中表达,构建得到重组菌AP22,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后将培养基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大量存在于发酵液中,分子质量约35 ku,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以磷脂酶A1酶活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摇瓶培养最佳条件为:氨苄青霉素终浓度30μg/m L,IPTG加量0.25 mmol/L,温度为34℃,OD600值为0.3,诱导时间4 h。在此条件下重组胞外磷脂酶A1酶活可高达8.6 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43.3%。
克隆粘质沙雷氏菌PL-06磷脂酶A1基因pla A,与载体p ET-22b(+)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 ET-22b(+)-pla A,并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E.coli BL21(DE3)中表达,构建得到重组菌AP22,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后将培养基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显示:重组蛋白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大量存在于发酵液中,分子质量约35 ku,与预期蛋白大小一致。以磷脂酶A1酶活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摇瓶培养最佳条件为:氨苄青霉素终浓度30μg/m L,IPTG加量0.25 mmol/L,温度为34℃,OD600值为0.3,诱导时间4 h。在此条件下重组胞外磷脂酶A1酶活可高达8.6 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43.3%。
2015, (16): 198-20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2
摘要:
为研究利用魔芋精粉制备魔芋红茶菌的可行性,从约氏梭菌(Clostridium josui)中克隆β-葡聚糖酶基因cel9C,构建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重组表达质粒p ESP-2-2-cel9C,转化构建酵母工程菌,利用工程菌进行魔芋红茶菌发酵。采用析因实验设计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以总酸为响应值,优化发酵条件,从7个因素中筛选出2个显著因素:装液量和时间。最佳条件为:绿茶0.4%、蔗糖7.5%、魔芋精粉0.25%、接种量10%、酿酒酵母/酵母工程菌接种细胞浓度比=0.5、装液量98.7 m L、时间124 h。在此条件下红茶菌总酸为(27.88±0.26)g/kg,与预测值相近,较优化前提高41.45%,表明利用魔芋精粉和酵母工程菌制备魔芋红茶菌具有可行性。
为研究利用魔芋精粉制备魔芋红茶菌的可行性,从约氏梭菌(Clostridium josui)中克隆β-葡聚糖酶基因cel9C,构建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重组表达质粒p ESP-2-2-cel9C,转化构建酵母工程菌,利用工程菌进行魔芋红茶菌发酵。采用析因实验设计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以总酸为响应值,优化发酵条件,从7个因素中筛选出2个显著因素:装液量和时间。最佳条件为:绿茶0.4%、蔗糖7.5%、魔芋精粉0.25%、接种量10%、酿酒酵母/酵母工程菌接种细胞浓度比=0.5、装液量98.7 m L、时间124 h。在此条件下红茶菌总酸为(27.88±0.26)g/kg,与预测值相近,较优化前提高41.45%,表明利用魔芋精粉和酵母工程菌制备魔芋红茶菌具有可行性。
2015, (16): 203-20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3
摘要:
以茂源链霉菌为出发菌株,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初始p H、转速、装液量和培养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应用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进行4因素3水平实验,以TG酶活为响应值,优化该菌株产TG酶的摇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茂源链霉菌产TG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 H为7.0,装液量为78 m L/250 m L,转速为150 r/min,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96 h。在该条件下进行发酵,谷氨酰胺转氨酶活力可达(1.41±0.02)U/m L。
以茂源链霉菌为出发菌株,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初始p H、转速、装液量和培养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应用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进行4因素3水平实验,以TG酶活为响应值,优化该菌株产TG酶的摇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茂源链霉菌产TG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 H为7.0,装液量为78 m L/250 m L,转速为150 r/min,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96 h。在该条件下进行发酵,谷氨酰胺转氨酶活力可达(1.41±0.02)U/m L。
2015, (16): 208-21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4
摘要:
为研究不同压力(200~600 MPa)结合不同热处理温度(30~50℃)和处理时间(10~30 min)后对猪肉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实验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和温度是影响CAT活性的最显著因素,压力和温度及压力和保压时间对CAT活性的影响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且影响CAT活性的临界温度随压力的升高呈线性下降趋势,影响CAT活性的临界保压时间随压力的升高呈线性上升趋势。CAT活性最高的处理条件是600 MPa、30℃、10 min,其活性为1.679 U/mg prot。
为研究不同压力(200~600 MPa)结合不同热处理温度(30~50℃)和处理时间(10~30 min)后对猪肉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实验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和温度是影响CAT活性的最显著因素,压力和温度及压力和保压时间对CAT活性的影响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且影响CAT活性的临界温度随压力的升高呈线性下降趋势,影响CAT活性的临界保压时间随压力的升高呈线性上升趋势。CAT活性最高的处理条件是600 MPa、30℃、10 min,其活性为1.679 U/mg prot。
2015, (16): 213-21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5
摘要:
主要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蛹虫草液体培养胞外虫草素产量及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将含有Mg2+、Fe2+、Fe3+、Zn2+、Mn2+、Cu2+、Ca2+、Co2+及I-的化合物添加到蛹虫草液体培养基中,选择出有利于胞外虫草素产量及菌丝体生物量增加的金属离子,确定其最佳添加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添加Mn2+、Ca2+、Mg2+能够显著(p<0.05)提高蛹虫草液体培养胞外虫草素产量及菌丝体生物量,其最适浓度分别为Mn2+0.05 g/L、Ca2+0.6 g/L、Mg2+1.0 g/L。
主要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蛹虫草液体培养胞外虫草素产量及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将含有Mg2+、Fe2+、Fe3+、Zn2+、Mn2+、Cu2+、Ca2+、Co2+及I-的化合物添加到蛹虫草液体培养基中,选择出有利于胞外虫草素产量及菌丝体生物量增加的金属离子,确定其最佳添加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添加Mn2+、Ca2+、Mg2+能够显著(p<0.05)提高蛹虫草液体培养胞外虫草素产量及菌丝体生物量,其最适浓度分别为Mn2+0.05 g/L、Ca2+0.6 g/L、Mg2+1.0 g/L。
2015, (16): 217-22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6
摘要:
以产黄青霉A4(Penicillium chrysogenum A4)作为葡萄糖氧化酶胞外酶生产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优化提高酶活的发酵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组合为:碳源(葡萄糖)10%、有机氮源(麦芽浸粉)0.5%、无机氮源(Na NO3)1.7%。在最佳培养基上研究得到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 m L、装液量50 m L、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6 d。在此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力提高到17.2 U/m L,为初始发酵酶活的17.2倍。
以产黄青霉A4(Penicillium chrysogenum A4)作为葡萄糖氧化酶胞外酶生产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优化提高酶活的发酵培养基组分。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组合为:碳源(葡萄糖)10%、有机氮源(麦芽浸粉)0.5%、无机氮源(Na NO3)1.7%。在最佳培养基上研究得到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 m L、装液量50 m L、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6 d。在此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活力提高到17.2 U/m L,为初始发酵酶活的17.2倍。
2015, (16): 222-22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7
摘要:
探讨石榴皮多酚对成人肝细胞脂滴形成的影响,对肝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基因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以石榴皮多酚纯化物(PPPs)、安石榴苷(PC)和石榴鞣花酸(EA)为受试物,以体外培养成人正常肝细胞L-02为研究对象,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细胞内脂滴变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realtime quantitative,RT-PCR)分析对肝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关键基因HMGCR m RNA、SE m RNA及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 m RNA及其上游基因SREBP-2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榴皮多酚三种受试物均能减少细胞内脂滴的形成,以石榴鞣花酸效果最好;与模型组相比较,石榴皮多酚各处理组均可极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较,石榴皮多酚三种受试物均可使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和SE基因表达调控至较低水平,对LDLR基因和SREBP-2基因表达则有明显的上调作用。石榴皮多酚及其主要成分(安石榴苷和石榴鞣花酸)降低肝细胞胆固醇及降脂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基因表达,上调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探讨石榴皮多酚对成人肝细胞脂滴形成的影响,对肝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基因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以石榴皮多酚纯化物(PPPs)、安石榴苷(PC)和石榴鞣花酸(EA)为受试物,以体外培养成人正常肝细胞L-02为研究对象,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细胞内脂滴变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realtime quantitative,RT-PCR)分析对肝细胞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关键基因HMGCR m RNA、SE m RNA及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 m RNA及其上游基因SREBP-2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榴皮多酚三种受试物均能减少细胞内脂滴的形成,以石榴鞣花酸效果最好;与模型组相比较,石榴皮多酚各处理组均可极显著降低(p<0.01)肝细胞内胆固醇含量;与正常组相比较,石榴皮多酚三种受试物均可使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和SE基因表达调控至较低水平,对LDLR基因和SREBP-2基因表达则有明显的上调作用。石榴皮多酚及其主要成分(安石榴苷和石榴鞣花酸)降低肝细胞胆固醇及降脂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基因表达,上调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2015, (16): 227-23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8
摘要:
以瘤背石磺肌肉为原料,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采用碱性蛋白酶提取瘤背石磺肌肉中的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考察温度、p H、时间和液固比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反应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合理可行,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6℃,p H12.6,时间3.2 h,液固比93 m L/g。在上述条件下,蛋白提取率的预测值为18.36%,实际值为18.30%,两者相对误差0.34%,表明此模型合理可行。
以瘤背石磺肌肉为原料,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采用碱性蛋白酶提取瘤背石磺肌肉中的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考察温度、p H、时间和液固比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反应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合理可行,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6℃,p H12.6,时间3.2 h,液固比93 m L/g。在上述条件下,蛋白提取率的预测值为18.36%,实际值为18.30%,两者相对误差0.34%,表明此模型合理可行。
2015, (16): 232-23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39
摘要:
采用高压脉冲电场技术从海鲫鱼内脏提取油脂,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法实验,考察了高压脉冲电场强度、脉冲频率、提取时间及液固比对海鲫鱼内脏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电场强度18 k V·cm-1,脉冲频率300 Hz,提取时间65 min,液固比1∶1,此时提取率为15.18%。通过回归方程拟合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提取回归模型,经验证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性良好,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海鲫鱼内脏油脂提取率。
采用高压脉冲电场技术从海鲫鱼内脏提取油脂,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法实验,考察了高压脉冲电场强度、脉冲频率、提取时间及液固比对海鲫鱼内脏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电场强度18 k V·cm-1,脉冲频率300 Hz,提取时间65 min,液固比1∶1,此时提取率为15.18%。通过回归方程拟合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提取回归模型,经验证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性良好,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海鲫鱼内脏油脂提取率。
2015, (16): 238-24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0
摘要:
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混合物为壁材,采用p H梯度结合逆相蒸发法制备黑米麸皮花青素脂质体,利用单因素实验,得到影响花青素脂质体包封率的三个显著性因素: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摩尔比(nSPC/nCH)、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VOP/VAP)和磷酸缓冲液浓度(mmol/L)。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花青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得到花青素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nSPC/nCH=3.29/1,VOP/VAP=3.16/1,磷酸缓冲液浓度为5.21 mmol/L。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花青素脂质体包封率达54.97%,所制备的花青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34 nm,Zeta电位为-25.0 m V。
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混合物为壁材,采用p H梯度结合逆相蒸发法制备黑米麸皮花青素脂质体,利用单因素实验,得到影响花青素脂质体包封率的三个显著性因素: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摩尔比(nSPC/nCH)、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VOP/VAP)和磷酸缓冲液浓度(mmol/L)。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花青素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得到花青素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nSPC/nCH=3.29/1,VOP/VAP=3.16/1,磷酸缓冲液浓度为5.21 mmol/L。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花青素脂质体包封率达54.97%,所制备的花青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234 nm,Zeta电位为-25.0 m V。
2015, (16): 243-24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1
摘要:
利用天然聚电解质复合法回收马铃薯淀粉废水(PFJ)中蛋白质,并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纯化游离氨基酸。选用阴离子多糖卡拉胶(CG),研究了复凝聚过程中的相行为和不同p H、蛋白/卡拉胶比例对蛋白质回收效果的影响,并选用001×8型苯乙烯强阳离子交换树脂回收游离氨基酸。确定了最佳蛋白质回收条件,在p H3.5,蛋白/卡拉胶=2.5∶1(w/w)下,蛋白质回收率达到100%。游离氨基酸回收率达88.4%,氨基酸干基含量达89.5%。本研究得到的实验条件使得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含氮物质得到充分回收,为其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利用天然聚电解质复合法回收马铃薯淀粉废水(PFJ)中蛋白质,并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纯化游离氨基酸。选用阴离子多糖卡拉胶(CG),研究了复凝聚过程中的相行为和不同p H、蛋白/卡拉胶比例对蛋白质回收效果的影响,并选用001×8型苯乙烯强阳离子交换树脂回收游离氨基酸。确定了最佳蛋白质回收条件,在p H3.5,蛋白/卡拉胶=2.5∶1(w/w)下,蛋白质回收率达到100%。游离氨基酸回收率达88.4%,氨基酸干基含量达89.5%。本研究得到的实验条件使得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含氮物质得到充分回收,为其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5, (16): 248-25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2
摘要:
研究了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对水模拟体系中有机磷农药三唑磷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超声功率、农药初始浓度和溶液初始p H对三唑磷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对水模拟体系中的三唑磷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在本实验研究条件下,与单独超声和H2O2处理相比,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对三唑磷具有明显的协同降解作用;在超声功率为475~850 W时,三唑磷的降解率随功率的上升而显著增加;在农药浓度为2~20 mg/L的范围内,降低农药初始浓度有利于提高三唑磷的降解率;p H对三唑磷的降解有显著影响,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三唑磷的降解。当溶液p H为9、三唑磷初始浓度为2.46 mg/L、H2O2添加浓度为2.5 g/L时,采用300 W的超声波处理90 min,三唑磷的降解率高达79.2%。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模拟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作用下三唑磷的降解。
研究了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对水模拟体系中有机磷农药三唑磷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超声功率、农药初始浓度和溶液初始p H对三唑磷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对水模拟体系中的三唑磷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在本实验研究条件下,与单独超声和H2O2处理相比,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对三唑磷具有明显的协同降解作用;在超声功率为475~850 W时,三唑磷的降解率随功率的上升而显著增加;在农药浓度为2~20 mg/L的范围内,降低农药初始浓度有利于提高三唑磷的降解率;p H对三唑磷的降解有显著影响,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三唑磷的降解。当溶液p H为9、三唑磷初始浓度为2.46 mg/L、H2O2添加浓度为2.5 g/L时,采用300 W的超声波处理90 min,三唑磷的降解率高达79.2%。动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模拟超声波/H2O2联合处理作用下三唑磷的降解。
2015, (16): 252-25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3
摘要:
以秦巴杜仲雄花为原料,采用微波预处理-乙醇回流法,在不同的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下,探讨秦巴杜仲雄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法测定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不同条件下总黄酮抗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60%,温度为80℃,时间为2.5 h,料液比为1∶60时,杜仲雄花总黄酮得率最高,达到2.983%。温度和金属离子Na+、K+、Ca2+、Mg2+对杜仲雄花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影响不大;金属离子Cu2+、Zn2+以及p H、光照对抗氧化能力影响较大。
以秦巴杜仲雄花为原料,采用微波预处理-乙醇回流法,在不同的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下,探讨秦巴杜仲雄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法测定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不同条件下总黄酮抗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60%,温度为80℃,时间为2.5 h,料液比为1∶60时,杜仲雄花总黄酮得率最高,达到2.983%。温度和金属离子Na+、K+、Ca2+、Mg2+对杜仲雄花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影响不大;金属离子Cu2+、Zn2+以及p H、光照对抗氧化能力影响较大。
摘要:
采用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两种不同干燥方式制备蚕蛹蛋白粉,对比不同处理方式对蚕蛹蛋白粉的理化特性及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雾干燥产品的色泽好,异味小,结构细密,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力均较高;而真空冷冻干燥产品溶解性好,吸油性明显高于喷雾干燥产品,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较强。
采用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两种不同干燥方式制备蚕蛹蛋白粉,对比不同处理方式对蚕蛹蛋白粉的理化特性及蛋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雾干燥产品的色泽好,异味小,结构细密,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力均较高;而真空冷冻干燥产品溶解性好,吸油性明显高于喷雾干燥产品,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较强。
摘要:
本文优化了鱿鱼皮蛋白酶解液的脱色工艺。选用14种国内不同厂家的活性炭对酶解液进行脱色,以脱色率和蛋白质损失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活性炭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8号活性炭脱色效果较优且蛋白质损失率较低,通过正交实验表明,各因素对于脱色率的影响顺序为: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p H>脱色温度,对于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顺序为:活性炭用量>脱色温度>p H>脱色时间。综合考虑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活性炭用量0.3%,p H4.5,温度45℃,时间60 min,此时,脱色率达到86.78%,蛋白质损失率为17.94%。
本文优化了鱿鱼皮蛋白酶解液的脱色工艺。选用14种国内不同厂家的活性炭对酶解液进行脱色,以脱色率和蛋白质损失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活性炭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8号活性炭脱色效果较优且蛋白质损失率较低,通过正交实验表明,各因素对于脱色率的影响顺序为: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p H>脱色温度,对于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顺序为:活性炭用量>脱色温度>p H>脱色时间。综合考虑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活性炭用量0.3%,p H4.5,温度45℃,时间60 min,此时,脱色率达到86.78%,蛋白质损失率为17.94%。
2015, (16): 266-271.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6
摘要:
研究流苏花中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并评价提取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的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黄酮超声提取条件;并通过总黄酮清除O2-·、DPPH·和·OH及抗脂质体过氧化等的能力来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流苏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5%,液料比为37∶1 m L/g,水浴温度54℃,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得率达到10.736%。流苏花总黄酮对O2-·、DPPH·和·OH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并与总黄酮的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结果可靠,得到了流苏花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得到的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流苏花中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并评价提取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的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黄酮超声提取条件;并通过总黄酮清除O2-·、DPPH·和·OH及抗脂质体过氧化等的能力来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流苏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5%,液料比为37∶1 m L/g,水浴温度54℃,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得率达到10.736%。流苏花总黄酮对O2-·、DPPH·和·OH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并与总黄酮的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结果可靠,得到了流苏花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提取得到的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2015, (16): 272-27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7
摘要:
目的:研究藜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与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藜麦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5 min、温度90℃、料液比1∶10(g/m L)、回流时间为2 h、乙醇浓度90%。此条件下,藜麦总黄酮提取量为3.861 mg/g。盐析除蛋白,选择Na Cl添加量为15%。最佳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为:p H2、流速2 BV/h、0.3 mg/m L的黄酮水溶液上样、8 BV水洗、丙酮洗脱。此条件下,纯化黄酮吸附率为80.91%。纯度可由初提物的7.12%提高到28.53%。
目的:研究藜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与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藜麦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5 min、温度90℃、料液比1∶10(g/m L)、回流时间为2 h、乙醇浓度90%。此条件下,藜麦总黄酮提取量为3.861 mg/g。盐析除蛋白,选择Na Cl添加量为15%。最佳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为:p H2、流速2 BV/h、0.3 mg/m L的黄酮水溶液上样、8 BV水洗、丙酮洗脱。此条件下,纯化黄酮吸附率为80.91%。纯度可由初提物的7.12%提高到28.53%。
2015, (16): 279-28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8
摘要:
为了缩短虾蛄盐溶蛋白的提取时间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出最佳辅助提取方式,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虾蛄盐溶蛋白的提取条件,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磁力搅拌时间为24 min,Na Cl浓度为0.11 mol/L,提取液p H为6.36,料液比为1∶3 g/m L,此时虾蛄盐溶蛋白含量达22.46 mg/g,与预测值(22.71 mg/g)相差0.25 mg/g。
为了缩短虾蛄盐溶蛋白的提取时间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出最佳辅助提取方式,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虾蛄盐溶蛋白的提取条件,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磁力搅拌时间为24 min,Na Cl浓度为0.11 mol/L,提取液p H为6.36,料液比为1∶3 g/m L,此时虾蛄盐溶蛋白含量达22.46 mg/g,与预测值(22.71 mg/g)相差0.25 mg/g。
2015, (16): 284-28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49
摘要:
以黄秋葵为原料,以总黄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实验对8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进行筛选,以吸附、解析效果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纯化黄酮的工艺参数,并利用DPPH、ABTS、Fe3+法测定黄秋葵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最好,最佳工艺条件如下:上样液质量浓度为0.927 mg/m L,上样量为50 m L,用5 BV的30%乙醇作为解吸剂,以1.0 m L/min的洗脱速度进行解吸。抗氧化结果显示黄酮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0.440 mg/m L和0.256 mg/m L),并对Fe3+表现出了较高的还原能力。
以黄秋葵为原料,以总黄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实验对8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进行筛选,以吸附、解析效果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纯化黄酮的工艺参数,并利用DPPH、ABTS、Fe3+法测定黄秋葵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最好,最佳工艺条件如下:上样液质量浓度为0.927 mg/m L,上样量为50 m L,用5 BV的30%乙醇作为解吸剂,以1.0 m L/min的洗脱速度进行解吸。抗氧化结果显示黄酮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0.440 mg/m L和0.256 mg/m L),并对Fe3+表现出了较高的还原能力。
2015, (16): 289-29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50
摘要:
采用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提取广佛手精油,以精油得率为主要指标,研究了萃取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对广佛手精油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同时对精油的质量及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低温连续相变提取广佛手精油的最佳工艺为:原料堆密度0.4 kg/L,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0.6 MPa,萃取时间75 min,颗粒度30目,此时精油得率为9.25‰。所得广佛手精油为黄色至深棕色半固体膏状物,具有佛手挥发油特有的浓郁香味,无异味,其主要化学组成为酸类、烯烃类、酯类,分别达到了广佛手精油相对百分含量的44.3%、26.67%、7.89%。
采用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提取广佛手精油,以精油得率为主要指标,研究了萃取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对广佛手精油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同时对精油的质量及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低温连续相变提取广佛手精油的最佳工艺为:原料堆密度0.4 kg/L,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0.6 MPa,萃取时间75 min,颗粒度30目,此时精油得率为9.25‰。所得广佛手精油为黄色至深棕色半固体膏状物,具有佛手挥发油特有的浓郁香味,无异味,其主要化学组成为酸类、烯烃类、酯类,分别达到了广佛手精油相对百分含量的44.3%、26.67%、7.89%。
2015, (16): 294-298.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51
摘要:
目的:优化热水浸提法提取葡萄酒泥酵母甘露聚糖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影响热水浸提甘露聚糖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热水浸提法提取葡萄酒泥酵母甘露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3(g/m L),浸提温度124℃,浸提时间5 h,浸提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甘露聚糖得率为14.27%,提取效果最佳。结论:此方法绿色环保,成本低,适宜工业化生产。
目的:优化热水浸提法提取葡萄酒泥酵母甘露聚糖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影响热水浸提甘露聚糖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热水浸提法提取葡萄酒泥酵母甘露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3(g/m L),浸提温度124℃,浸提时间5 h,浸提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甘露聚糖得率为14.27%,提取效果最佳。结论:此方法绿色环保,成本低,适宜工业化生产。
摘要:
以蒸汽爆破预处理后的竹茹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竹茹多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优化粗多糖的制备,粗多糖经过复溶、过滤、二次醇沉等处理纯化得到精制竹茹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测试。竹茹多糖提取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5(g/m L),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5 h,粗多糖得率为2.65%;粗多糖进一步精制获得纯度为80.75%的精制竹茹多糖(BSP),得率为2.25%。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BSP的化学组成主要有多糖(80.75%)、木质素(5.45%)和酚酸(3.21%),BSP的单糖组成主要有木糖和葡萄糖,重均分子量约为7.6 ku,BSP水溶液为假塑性流体。
以蒸汽爆破预处理后的竹茹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竹茹多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优化粗多糖的制备,粗多糖经过复溶、过滤、二次醇沉等处理纯化得到精制竹茹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测试。竹茹多糖提取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5(g/m L),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5 h,粗多糖得率为2.65%;粗多糖进一步精制获得纯度为80.75%的精制竹茹多糖(BSP),得率为2.25%。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BSP的化学组成主要有多糖(80.75%)、木质素(5.45%)和酚酸(3.21%),BSP的单糖组成主要有木糖和葡萄糖,重均分子量约为7.6 ku,BSP水溶液为假塑性流体。
摘要: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酵母蛋白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蛋白最佳提取方法为0.1%Na Cl、0.97%Na OH、2.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0.77%曲拉通X-100。在此条件下,酵母蛋白提取的理论值为168.68 mg/g(干重),实际提取量为147.57 mg/g(干重),占干酵母质量的14.76%。四溶剂复合法可有效提取酵母蛋白,为提取酵母蛋白提供了方法基础。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酵母蛋白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蛋白最佳提取方法为0.1%Na Cl、0.97%Na OH、2.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0.77%曲拉通X-100。在此条件下,酵母蛋白提取的理论值为168.68 mg/g(干重),实际提取量为147.57 mg/g(干重),占干酵母质量的14.76%。四溶剂复合法可有效提取酵母蛋白,为提取酵母蛋白提供了方法基础。
摘要: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菌体内醇溶性红曲黄色素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后的红曲黄色素结构及纯度进行液相质谱鉴定表征,得到柱层析最佳洗脱条件:洗脱剂配比正己烷∶乙酸乙酯(v/v)=1∶8,上样量1.5 m L,洗脱流速50 m L/h。分离纯化所得的红曲色素经液相质谱检测含红斑胺素、红曲素、红斑素三种色素组分,采用相对定量法对分离所得的红曲黄色素组分进行纯度表征,结果显示其纯化保存率达85%。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菌体内醇溶性红曲黄色素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后的红曲黄色素结构及纯度进行液相质谱鉴定表征,得到柱层析最佳洗脱条件:洗脱剂配比正己烷∶乙酸乙酯(v/v)=1∶8,上样量1.5 m L,洗脱流速50 m L/h。分离纯化所得的红曲色素经液相质谱检测含红斑胺素、红曲素、红斑素三种色素组分,采用相对定量法对分离所得的红曲黄色素组分进行纯度表征,结果显示其纯化保存率达85%。
摘要:
为抑制冷鲜肉被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目前普遍认为将不同的保鲜方式进行有效的联合对冷鲜肉的保鲜更有效。以菌落总数、肠杆菌数、p H、TVB-N值为指标,比较真空联合乙酸、真空联合曲酸、真空联合乙酸和曲酸、气调联合乙酸、气调联合曲酸、气调联合乙酸和曲酸6种体系对冷鲜鸭肉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真空包装联合乙酸、气调包装联合曲酸两种保鲜体系保鲜效果均较好,能够将冷鲜鸭肉货架期从6 d延长到12 d,选择气调联合曲酸处理不同的冷鲜分割鸭制品,胸脯肉、小胸肉、鸭全腿、鸭脖、鸭翅在4℃的货架期有所延长。
为抑制冷鲜肉被微生物污染而腐败变质,目前普遍认为将不同的保鲜方式进行有效的联合对冷鲜肉的保鲜更有效。以菌落总数、肠杆菌数、p H、TVB-N值为指标,比较真空联合乙酸、真空联合曲酸、真空联合乙酸和曲酸、气调联合乙酸、气调联合曲酸、气调联合乙酸和曲酸6种体系对冷鲜鸭肉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真空包装联合乙酸、气调包装联合曲酸两种保鲜体系保鲜效果均较好,能够将冷鲜鸭肉货架期从6 d延长到12 d,选择气调联合曲酸处理不同的冷鲜分割鸭制品,胸脯肉、小胸肉、鸭全腿、鸭脖、鸭翅在4℃的货架期有所延长。
2015, (16): 319-32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56
摘要:
以杏仁和桃仁为原料,采用0、1、3、5、7 k Gy剂量的电子束对样品进行辐照,分别于辐照后0个月、6个月分析杏仁、桃仁的粗脂肪、脂肪酸组成、酸价和过氧化值,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富油中药材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辐照剂量对粗脂肪含量几乎无影响;酸价、过氧化值随辐照剂量增加和贮藏时间延长均增加;脂肪酸组成随辐照剂量增加变化不明显,但随贮藏时间延长不饱和脂肪酸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桃仁贮藏6个月后0 k Gy剂量山嵛酸未检出,但辐照样品均有检出,桃仁中的亚麻酸辐照后均未检出。本研究可为富油中药材电子束辐照加工提供依据。
以杏仁和桃仁为原料,采用0、1、3、5、7 k Gy剂量的电子束对样品进行辐照,分别于辐照后0个月、6个月分析杏仁、桃仁的粗脂肪、脂肪酸组成、酸价和过氧化值,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富油中药材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辐照剂量对粗脂肪含量几乎无影响;酸价、过氧化值随辐照剂量增加和贮藏时间延长均增加;脂肪酸组成随辐照剂量增加变化不明显,但随贮藏时间延长不饱和脂肪酸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桃仁贮藏6个月后0 k Gy剂量山嵛酸未检出,但辐照样品均有检出,桃仁中的亚麻酸辐照后均未检出。本研究可为富油中药材电子束辐照加工提供依据。
2015, (16): 324-32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57
摘要:
为研究外源信号分子茉莉酸甲酯(Me JA)和乙烯(Eth)对鲜切果蔬抗氧化酶活力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以鲜切富士苹果为实验材料,利用Me JA和乙烯利浸泡处理,在10℃下贮藏,分析贮藏期间抗氧化酶类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Me JA和乙烯利可以显著提高鲜切富士苹果PPO和POD活性(p<0.05),降低APX活性下降速率。两种处理都可以提高PAL的活性,乙烯利对增强PAL活性效果更显著(p<0.05)。两种外源信号分子可以提高鲜切苹果的抗氧化能力及苯丙烷代谢能力,启动鲜切苹果的防御反应,提高果实抗性。
为研究外源信号分子茉莉酸甲酯(Me JA)和乙烯(Eth)对鲜切果蔬抗氧化酶活力和苯丙烷代谢的影响,以鲜切富士苹果为实验材料,利用Me JA和乙烯利浸泡处理,在10℃下贮藏,分析贮藏期间抗氧化酶类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Me JA和乙烯利可以显著提高鲜切富士苹果PPO和POD活性(p<0.05),降低APX活性下降速率。两种处理都可以提高PAL的活性,乙烯利对增强PAL活性效果更显著(p<0.05)。两种外源信号分子可以提高鲜切苹果的抗氧化能力及苯丙烷代谢能力,启动鲜切苹果的防御反应,提高果实抗性。
2015, (16): 328-33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58
摘要:
为了研究鲜活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LM)的生长动态并研发综合防控技术,本实验建立了经微酸性电解水、弱碱性电解水和无菌水处理的鲜切皇冠梨上LM生长的初级模型。采用Matlab软件拟合在经微酸性电解水、弱碱性电解水和无菌水处理的鲜切皇冠梨上LM生长的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获得了相应的模型参数,即最大比生长速率(U)、延滞期(LPD)和最大细胞密度(MPD)。结果表明:LM在鲜切皇冠梨上可以生长;比较决定系数发现,除了26℃下,LM经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的鲜切皇冠梨上的生长用Logistic模型能更好的拟合,其他均用Gompertz模型能更好的拟合本实验的数据;微酸性电解水具有杀菌功效,和不处理组相比,LM在经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减少了1.7 lg cfu/g;弱碱性电解水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水,不具有杀菌作用。
为了研究鲜活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LM)的生长动态并研发综合防控技术,本实验建立了经微酸性电解水、弱碱性电解水和无菌水处理的鲜切皇冠梨上LM生长的初级模型。采用Matlab软件拟合在经微酸性电解水、弱碱性电解水和无菌水处理的鲜切皇冠梨上LM生长的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获得了相应的模型参数,即最大比生长速率(U)、延滞期(LPD)和最大细胞密度(MPD)。结果表明:LM在鲜切皇冠梨上可以生长;比较决定系数发现,除了26℃下,LM经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的鲜切皇冠梨上的生长用Logistic模型能更好的拟合,其他均用Gompertz模型能更好的拟合本实验的数据;微酸性电解水具有杀菌功效,和不处理组相比,LM在经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减少了1.7 lg cfu/g;弱碱性电解水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水,不具有杀菌作用。
2015, (16): 333-33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59
摘要:
为了解冻藏条件对淡水冷冻鱼糜氧化劣变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2℃和-18℃进行90 d冻藏实验,通过测定羰基含量、TBARS值、TVB-N值、盐溶性蛋白、持水性、凝胶强度、凝胶弹性,分析冻藏条件对品质的影响,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两种温度下羰基含量、TBARS值和TVB-N值显著增加(p<0.05),-18℃贮藏15 d,羰基含量增加6.91%,TBARS值增加18.56%,-12℃贮藏75 d,TVB-N值可达到21.62 mg/100g,盐溶蛋白含量、持水性、凝胶强度、凝胶弹性显著降低(p<0.05),且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羰基与TBARS值在-18℃条件下相关度达0.9523。氧化引起的这些变化说明,冻藏温度和冻藏时间对鱼糜的品质和贮藏稳定性影响较大,蛋白氧化和脂肪氧化对凝胶性能和贮藏稳定性有较大破坏作用,但低温短期冻藏有利于鱼糜品质。
为了解冻藏条件对淡水冷冻鱼糜氧化劣变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鱼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2℃和-18℃进行90 d冻藏实验,通过测定羰基含量、TBARS值、TVB-N值、盐溶性蛋白、持水性、凝胶强度、凝胶弹性,分析冻藏条件对品质的影响,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两种温度下羰基含量、TBARS值和TVB-N值显著增加(p<0.05),-18℃贮藏15 d,羰基含量增加6.91%,TBARS值增加18.56%,-12℃贮藏75 d,TVB-N值可达到21.62 mg/100g,盐溶蛋白含量、持水性、凝胶强度、凝胶弹性显著降低(p<0.05),且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羰基与TBARS值在-18℃条件下相关度达0.9523。氧化引起的这些变化说明,冻藏温度和冻藏时间对鱼糜的品质和贮藏稳定性影响较大,蛋白氧化和脂肪氧化对凝胶性能和贮藏稳定性有较大破坏作用,但低温短期冻藏有利于鱼糜品质。
2015, (16): 338-34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0
摘要:
研究采前喷施赤霉素(GA3)处理对采后红贵妃芒果催熟品质影响。通过前期对红贵妃芒果树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作喷施处理,在后期对不同处理组的果实进行乙烯利催熟并包装。贮藏期间,测定各组别芒果果实的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细胞膜透性、丙二醛、抗坏血酸与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采前喷施赤霉素对芒果催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5和1.0 g/L GA3处理的果实具有较低的果皮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较慢的TSS、VC和TA变化速率和较高的果实硬度。采前高浓度的GA3处理(2 g/L)的果实在整个贮藏期内色度a*变化平稳且一直维持在最低水平,至贮藏末期(13 d),其色度a*值分别比CK、0.1、0.5和1.0 g/L处理的芒果果实的a*值低23.28、22.63、13.29和12.35,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采前用0.5 g/L和1.0 g/L的GA3喷洒红贵妃果实,有利于延缓果实采后生理的变化,保持催熟品质,而2.0 g/L GA3处理的果实至完熟时也不能完全转色,对外观品质具有不利的影响。
研究采前喷施赤霉素(GA3)处理对采后红贵妃芒果催熟品质影响。通过前期对红贵妃芒果树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作喷施处理,在后期对不同处理组的果实进行乙烯利催熟并包装。贮藏期间,测定各组别芒果果实的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细胞膜透性、丙二醛、抗坏血酸与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采前喷施赤霉素对芒果催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0.5和1.0 g/L GA3处理的果实具有较低的果皮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较慢的TSS、VC和TA变化速率和较高的果实硬度。采前高浓度的GA3处理(2 g/L)的果实在整个贮藏期内色度a*变化平稳且一直维持在最低水平,至贮藏末期(13 d),其色度a*值分别比CK、0.1、0.5和1.0 g/L处理的芒果果实的a*值低23.28、22.63、13.29和12.35,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采前用0.5 g/L和1.0 g/L的GA3喷洒红贵妃果实,有利于延缓果实采后生理的变化,保持催熟品质,而2.0 g/L GA3处理的果实至完熟时也不能完全转色,对外观品质具有不利的影响。
2015, (16): 343-34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1
摘要:
以感官、色差、质构、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微生物为指标,研究了北太平洋鱿鱼在0(冰藏)、5、10、15℃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并探讨了各指标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在0、5、10、15℃贮藏过程中,北太平洋鱿鱼的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360、239、96、47 h,货架期终点分别为525、286、147、86 h;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a*值无显著差异(p>0.05),L*值、b*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剪切力与咀嚼性均先增加后降低。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TVB-N均值分别为(17.15±0.31)、(30.06±0.92)mg/100g,菌落总数(TVC)分别为(5.89±0.40)、(8.33±0.30)lg(CFU/g),嗜冷菌数分别为(5.61±0.5)、(8.36±0.23)lg(CFU/g),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23±1)、(7.58±0.57)lg(CFU/g);相关性分析表明,TVB-N、TVC、嗜冷菌数和假单胞菌数作为北太平洋鱿鱼低温贮藏中的品质变化指标与感官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r>0.9)。
以感官、色差、质构、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微生物为指标,研究了北太平洋鱿鱼在0(冰藏)、5、10、15℃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并探讨了各指标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在0、5、10、15℃贮藏过程中,北太平洋鱿鱼的高品质期终点分别为360、239、96、47 h,货架期终点分别为525、286、147、86 h;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a*值无显著差异(p>0.05),L*值、b*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剪切力与咀嚼性均先增加后降低。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TVB-N均值分别为(17.15±0.31)、(30.06±0.92)mg/100g,菌落总数(TVC)分别为(5.89±0.40)、(8.33±0.30)lg(CFU/g),嗜冷菌数分别为(5.61±0.5)、(8.36±0.23)lg(CFU/g),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23±1)、(7.58±0.57)lg(CFU/g);相关性分析表明,TVB-N、TVC、嗜冷菌数和假单胞菌数作为北太平洋鱿鱼低温贮藏中的品质变化指标与感官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r>0.9)。
2015, (16): 348-354.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2
摘要:
运用HS-SPME-GC-MS和电子鼻2种技术,对10℃贮藏15 d后进行常温货架期间线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并讨论3种不同包装(无包装、16μm PE、20μm PE)、不同货架期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椒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由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组成,无包装组(A组)果实醇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16μm PE膜包装组(B组),20μm PE膜包装组(C组)最小,C组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A、B、C组的醛类物质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降低,酯类挥发性物质则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增加,C组的保鲜效果最好;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货架期1 d B、C组区分效果不理想;随着贮后货架时间的延长,不同包装组间的差异越明显,电子鼻区分效果也越好。电子鼻可以对不同货架期、不同包装厚度的线椒较好的判别区分,线椒挥发性成分受包装膜厚度以及时间长短的影响很大,LDA方法优于PCA方法。因此,电子鼻对线椒整体气味特征进行判别具有可行性。
运用HS-SPME-GC-MS和电子鼻2种技术,对10℃贮藏15 d后进行常温货架期间线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并讨论3种不同包装(无包装、16μm PE、20μm PE)、不同货架期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椒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由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组成,无包装组(A组)果实醇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其次是16μm PE膜包装组(B组),20μm PE膜包装组(C组)最小,C组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大;A、B、C组的醛类物质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降低,酯类挥发性物质则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增加,C组的保鲜效果最好;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货架期1 d B、C组区分效果不理想;随着贮后货架时间的延长,不同包装组间的差异越明显,电子鼻区分效果也越好。电子鼻可以对不同货架期、不同包装厚度的线椒较好的判别区分,线椒挥发性成分受包装膜厚度以及时间长短的影响很大,LDA方法优于PCA方法。因此,电子鼻对线椒整体气味特征进行判别具有可行性。
摘要:
为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红色甜椒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红苏珊"品种为实验材料,分别采收绿熟期、微熟期、半熟期和全熟期的果实,10℃下贮藏。结果表明,贮藏35 d时全熟期采收的甜椒色泽最好,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最高,但失重率较大。半熟期果实的失重率最小,转色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水平最高,蛋白质、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感官评价指数较高。微熟期果实的感官品质最好,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其他营养成分含量较低,失重率最大,转色欠佳。绿熟期果实的各种营养物质含量最低,转色差。综合考虑红色甜椒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目标贮藏期,当贮藏期小于21 d时,可以选用全熟期的果实;当贮藏期为21~28 d时,应该选用半熟期的甜椒;当贮藏期在28~35 d时,应该选用半熟期或微熟期的果实进行贮藏。
为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红色甜椒贮藏品质的影响,以"红苏珊"品种为实验材料,分别采收绿熟期、微熟期、半熟期和全熟期的果实,10℃下贮藏。结果表明,贮藏35 d时全熟期采收的甜椒色泽最好,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最高,但失重率较大。半熟期果实的失重率最小,转色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水平最高,蛋白质、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感官评价指数较高。微熟期果实的感官品质最好,蛋白质含量较高,但其他营养成分含量较低,失重率最大,转色欠佳。绿熟期果实的各种营养物质含量最低,转色差。综合考虑红色甜椒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目标贮藏期,当贮藏期小于21 d时,可以选用全熟期的果实;当贮藏期为21~28 d时,应该选用半熟期的甜椒;当贮藏期在28~35 d时,应该选用半熟期或微熟期的果实进行贮藏。
2015, (16): 359-363.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4
摘要:
目的:延长泡青菜货架期。方法:分别采用热力、防腐剂、超高压、热力结合防腐剂、热力协同超高压5种抑杀菌方式处理泡青菜产品,在室温下贮藏6个月,对部分理化、微生物及感官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防腐剂处理组在贮藏中的感官品质下降最为明显,6个月时泡青菜腐败软烂;超高压处理组贮藏后期总酸及菌落总数有一定程度增加,口感略酸;热力结合防腐剂及热力协同超高压处理组感官评分比较接近,且在贮藏中变化不大,杀菌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在贮藏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下降,低于1 mg/kg,远低于四川泡菜地方标准10 mg/kg。结论:热力、超高压、热力结合防腐剂、热力协同超高压4个处理组的泡青菜品质均符合四川泡菜地方标准,其中热力协同超高压和热力结合防腐剂为最优处理方式,泡青菜产品的货架期可达6个月以上。
目的:延长泡青菜货架期。方法:分别采用热力、防腐剂、超高压、热力结合防腐剂、热力协同超高压5种抑杀菌方式处理泡青菜产品,在室温下贮藏6个月,对部分理化、微生物及感官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防腐剂处理组在贮藏中的感官品质下降最为明显,6个月时泡青菜腐败软烂;超高压处理组贮藏后期总酸及菌落总数有一定程度增加,口感略酸;热力结合防腐剂及热力协同超高压处理组感官评分比较接近,且在贮藏中变化不大,杀菌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在贮藏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下降,低于1 mg/kg,远低于四川泡菜地方标准10 mg/kg。结论:热力、超高压、热力结合防腐剂、热力协同超高压4个处理组的泡青菜品质均符合四川泡菜地方标准,其中热力协同超高压和热力结合防腐剂为最优处理方式,泡青菜产品的货架期可达6个月以上。
2015, (16): 364-365.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5
摘要:
目的:研究角鲨烯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角鲨烯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花生油,阳性组灌胃葵花牌护肝片350 mg/kg;角鲨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角鲨烯500、250、125 mg/kg,每日1次,30 d后制备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制备16 h后检测肝脏系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甘油三酯(TG)水平及肝脏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角鲨烯可明显降低血清ALT、AST、TG水平,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并提高肝组织GSH含量,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大剂量还能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系数。结论:角鲨烯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目的:研究角鲨烯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角鲨烯高、中、低剂量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花生油,阳性组灌胃葵花牌护肝片350 mg/kg;角鲨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角鲨烯500、250、125 mg/kg,每日1次,30 d后制备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制备16 h后检测肝脏系数,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甘油三酯(TG)水平及肝脏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角鲨烯可明显降低血清ALT、AST、TG水平,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并提高肝组织GSH含量,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大剂量还能明显降低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系数。结论:角鲨烯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2015, (16): 366-369.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6
摘要:
采用D-半乳糖注射诱导衰老模型,探讨了重楼叶多糖(PPLPs)对小鼠脾脏免疫功能和抗氧化的影响。分别对小鼠D-半乳糖、D-半乳糖和PPLPs、D-半乳糖和VC以及生理盐水处理,持续42 d。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灌胃PPLPs或VC均能显著增加小鼠脾脏指数(p<0.05),显著上调脾脏免疫相关基因(T-bet、GATA、IFN-γ、IL-2、TNF-α、IL-4和IL-10)m RNA表达水平(p<0.05),也显著增强了脾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同时,灌胃PPLPs或VC显著降低了脾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PPLPs可增强脾脏免疫功能并提高小鼠的抗氧化活性。
采用D-半乳糖注射诱导衰老模型,探讨了重楼叶多糖(PPLPs)对小鼠脾脏免疫功能和抗氧化的影响。分别对小鼠D-半乳糖、D-半乳糖和PPLPs、D-半乳糖和VC以及生理盐水处理,持续42 d。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灌胃PPLPs或VC均能显著增加小鼠脾脏指数(p<0.05),显著上调脾脏免疫相关基因(T-bet、GATA、IFN-γ、IL-2、TNF-α、IL-4和IL-10)m RNA表达水平(p<0.05),也显著增强了脾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同时,灌胃PPLPs或VC显著降低了脾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PPLPs可增强脾脏免疫功能并提高小鼠的抗氧化活性。
2015, (16): 370-372.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7
摘要:
探究石榴皮多酚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辅助调节血糖功能及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低、中、高剂量的石榴皮多酚灌胃糖尿病小鼠6周后,观察其血糖、体重变化和肾脏的抗氧化能力变化。结果表明:石榴皮多酚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体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石榴皮多酚组小鼠与糖尿病组比较,MDA含量、NO含量和GSH-Px水平降低,CAT和GSH含量增加,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表明石榴皮多酚能提高糖尿病小鼠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糖尿病小鼠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而石榴皮多酚组小鼠与糖尿病组比较,NOS含量、SOD含量和GST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石榴皮多酚具有辅助调节糖尿病小鼠血糖功能和减少其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增强肾脏的抗氧化能力。
探究石榴皮多酚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辅助调节血糖功能及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低、中、高剂量的石榴皮多酚灌胃糖尿病小鼠6周后,观察其血糖、体重变化和肾脏的抗氧化能力变化。结果表明:石榴皮多酚能有效的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浓度,体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石榴皮多酚组小鼠与糖尿病组比较,MDA含量、NO含量和GSH-Px水平降低,CAT和GSH含量增加,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表明石榴皮多酚能提高糖尿病小鼠肾脏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糖尿病小鼠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而石榴皮多酚组小鼠与糖尿病组比较,NOS含量、SOD含量和GST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石榴皮多酚具有辅助调节糖尿病小鼠血糖功能和减少其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增强肾脏的抗氧化能力。
2015, (16): 373-377.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15.16.068
摘要: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隶属于假单胞菌属,是食品中常见的一种嗜冷致病微生物。它能够产生极其耐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这些酶在高温处理后仍有残留,并在食品储藏过程中继续分解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导致产品的风味和质地发生变化。因此,研发出一种既快速又实用的荧光假单胞菌检测方法成为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食品中荧光假单胞菌的危害特点及国内外的一些快速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荧光假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隶属于假单胞菌属,是食品中常见的一种嗜冷致病微生物。它能够产生极其耐热的蛋白酶和脂肪酶,这些酶在高温处理后仍有残留,并在食品储藏过程中继续分解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导致产品的风味和质地发生变化。因此,研发出一种既快速又实用的荧光假单胞菌检测方法成为食品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食品中荧光假单胞菌的危害特点及国内外的一些快速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荧光假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杀菌技术不断得到研究与应用。传统杀菌技术虽然能保证食品在微生物方面的安全,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特性。为了更大限度保持食品固有品质,一些新型杀菌技术应运而生,如超高压杀菌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纳米颗粒杀菌技术、酸性电解水杀菌技术和噬菌体杀菌技术。本文详述了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它们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新型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杀菌技术不断得到研究与应用。传统杀菌技术虽然能保证食品在微生物方面的安全,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天然特性。为了更大限度保持食品固有品质,一些新型杀菌技术应运而生,如超高压杀菌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纳米颗粒杀菌技术、酸性电解水杀菌技术和噬菌体杀菌技术。本文详述了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它们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新型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摘要:
肌醇是一种具有旋光性及生物活性的环状糖醇,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饲料等行业。利用微生物法生产肌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介绍了肌醇的功能,综述了肌醇的微生物酶解法和发酵法生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肌醇是一种具有旋光性及生物活性的环状糖醇,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饲料等行业。利用微生物法生产肌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介绍了肌醇的功能,综述了肌醇的微生物酶解法和发酵法生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摘要:
黑木耳是一种药食同源类食用菌,黑木耳多糖是其含量最高、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黑木耳多糖集多种生物功能于一身,具有广阔的食用和药用开发利用前景。本文系统阐述了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黑木耳多糖、分级黑木耳多糖和修饰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抗癌(肿瘤)、提高免疫力、降血脂、抗凝血、降血糖和抗病毒等生物功能;并介绍了各种生物功能的相应实验方法及结果。为黑木耳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应用提供借鉴。
黑木耳是一种药食同源类食用菌,黑木耳多糖是其含量最高、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黑木耳多糖集多种生物功能于一身,具有广阔的食用和药用开发利用前景。本文系统阐述了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黑木耳多糖、分级黑木耳多糖和修饰黑木耳多糖的抗氧化、抗癌(肿瘤)、提高免疫力、降血脂、抗凝血、降血糖和抗病毒等生物功能;并介绍了各种生物功能的相应实验方法及结果。为黑木耳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应用提供借鉴。
摘要:
食用菌(Edible mushroom)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鲜嫩的肉质,在很多国家都被誉为佳肴。野生食用菌富含多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是世界公认的不可多得的高营养兼药膳的"素中之荤"。和其他食物相比,野生食用菌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强,由于矿物质和重金属会对人体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效应,近年来关于食用菌中矿物质和重金属含量的研究逐渐增加。本文对近年来野生食用菌的矿物质和重金属的研究做了概述,主要包括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环境的野生食用菌及野生食用菌的不同部位的矿物质和重金属的含量情况,为野生食用菌食品安全评估提供参考资料。
食用菌(Edible mushroom)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鲜嫩的肉质,在很多国家都被誉为佳肴。野生食用菌富含多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等多种功能,是世界公认的不可多得的高营养兼药膳的"素中之荤"。和其他食物相比,野生食用菌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强,由于矿物质和重金属会对人体产生积极和消极两种效应,近年来关于食用菌中矿物质和重金属含量的研究逐渐增加。本文对近年来野生食用菌的矿物质和重金属的研究做了概述,主要包括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环境的野生食用菌及野生食用菌的不同部位的矿物质和重金属的含量情况,为野生食用菌食品安全评估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