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炳文,郝征红,梁长龙.微波与超细粉碎技术在茶叶可食研发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6):194-196.
|
[2] |
吴鸿飞,周安,鲁传华,等.不同粒径葛根素纳米乳动物体内吸收和分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2(1):44-49.
|
[3] |
舒阳,郭凌云.不同粒径绿茶粉内含成分的溶出特性[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5):1633-1638.
|
[4] |
刘迎.超微粉碎对中药“促免散”粉体特性及药理作用的影响[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
[5] |
杨晓萍,周立亭,崔建国,等.超微绿茶粉蛋糕加工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06(6):16-18.
|
[6] |
吴萍.不同粒度茶粉在肉鸭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
[7] |
胡建辉.超微绿茶粉的制备工艺、理化特性及其在蛋糕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
[8] |
Kurita T,Miyagishima A,Nozawa Y,et al.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nely Powdered Green Tea:Preformulation Study for Solid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Green Tea Components[J].药剂学,2003(63):89-96.
|
[9] |
杨道媛,马成良,孙宏魏,等.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粒度检测方法及其优化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02,8(5):27-30.
|
[10] |
肖媛,刘伟,汪艳,等.生物样品的扫描电镜制样干燥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45-53.
|
[11] |
王大为,吴丽娟,孙丽琴.玉米膳食纤维的粉体特性[J].食品科学,2011(17):65-68.
|
[12] |
管咏梅,李钰,杨明,等.不同粒径的发酵虫草菌粉粉体学及溶出度[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23):7-10.
|
[13] |
朱乐.温州蜜柑果渣超微粉碎酶解制取浑浊剂[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
[14] |
郑慧,王敏,吴丹.超微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及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8):5-9.
|
[15] |
陈绪龙,赵国巍,廖正根,等.不同粒径三七粉体物理特性及体外溶出行为的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9):1971-1974.
|
[16] |
王弘,陈宜鸿,马培琴.粉体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6(18):1535-1539.
|
[17] |
傅茂润,赵双,曲清莉,等.超微粉碎对红米理化性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4):96-100.
|
[18] |
盖春慧,林炜创,钟振声.粒度对马铃薯渣膳食纤维功能特性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09(8):896-899.
|
[19] |
陈存社,刘玉峰.超微粉碎对小麦胚芽膳食纤维物化性质的影响[J].食品科技,2004(9):89-95.
|
[20] |
郭凌云,舒阳.茶绿色素的提取及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12):5067-5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