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I
  • Scopus
  •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资助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
  • DOAJ
  • EBSCO
  •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 A+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JST China
  • FSTA
  •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
  • CA
  • WJCI
  • 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第一方阵T1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0

甘蔗汁中絮凝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侯楚璇, 苏德智, 冯秀静, 张昆华, 陆海勤, 李凯

侯楚璇,苏德智,冯秀静,等. 甘蔗汁中絮凝物产生的影响因素[J]. 食品工业科技,2021,42(7):50−5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0060002.
引用本文: 侯楚璇,苏德智,冯秀静,等. 甘蔗汁中絮凝物产生的影响因素[J]. 食品工业科技,2021,42(7):50−56.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0060002.
HOU Chuxuan, SU Dezhi, FENG Xiujing,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loc in Sugarcane Juic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1, 42(7): 50−5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0060002.
Citation: HOU Chuxuan, SU Dezhi, FENG Xiujing,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loc in Sugarcane Juic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1, 42(7): 50−5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0060002.

甘蔗汁中絮凝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 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Y530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侯楚璇(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甘蔗制糖绿色加工技术,E-mail:1033068035@qq.com

    通讯作者:

    张昆华(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甘蔗制糖绿色加工技术,E-mail:1733599201@qq.com

  • 中图分类号: TS275.5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loc in Sugarcane Juice

  • 摘要: 为了解决甘蔗汁絮凝物沉淀引起的饮料浑浊问题,以甘蔗汁为原料,对膜滤后的甘蔗清汁中影响絮凝物生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温度、pH来研究二者对絮凝物产生的影响,并对絮凝物中蛋白质、总糖、灰分等成分进行分析,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仪观测絮凝物官能团结构和组成元素。研究发现,温度对生成絮凝物的影响较小。絮凝物的产量随pH的升高而增加,推断氢氧根会促进甘蔗汁中絮凝物的产生。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絮凝物主要由多糖、蛋白质以及灰分等物质构成。通过能谱分析电子扫描和红外扫描可以看出,絮凝物中含有铁、钙、磷、硅、锰等无机离子。说明在碱性条件下,糖类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絮凝结构,铁、钙等金属离子生成的氢氧化铁、氢氧化钙与蛋白质和多糖产生的絮凝结构网络在一起,形成饮料中的絮凝沉淀物。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beverage turbidity caused by flocculation precipitation of sugarcane juic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flocculation in sugarcane clear juice after membrane filtration were studied with sugarcane juice as raw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H on the formation of flocs were studied. The components of protein, total sugar and ash in flocs were analyzed. The functional group structure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flocs were observed by FTIR and SEM. It was found that temperature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flocs. The production of floc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H, it was inferred that hydroxyl coul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floc in sugarcane juice. FTI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c was mainly composed of polysaccharide, protein and ash. Through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electronic scanning and infrared scanning, it could be seen that the flocculate contains iron, calcium, phosphorus, silicon, manganese and other inorganic 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gars and protein molecules produces flocc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flocculation structure network of iron hydroxide and calcium hydroxide produced by metal ions such as iron and calcium and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forms flocculation precipitate in beverage.
  • 甘蔗汁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果糖、氨基酸、有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清热解毒,止渴生津,滋阴润燥等功效。甘蔗汁拥有较高的甜度及特有的风味,无论是甘蔗汁饮料或与其他果汁搭配,均能得到较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但随着我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饮料体系稳定、果汁无浑浊已成为新的市场需求。因此,额外加工对产品进行加工或丢弃由絮凝物引起浑浊的产品对生产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3]

    由于原料及加工工艺的不同,絮凝物的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原料所包含的特殊成分[5-9]、微生物的作用[1]以及饮料的贮存条件[2,10]等均会影响絮凝物的生成。除此之外,由于所添加甜味剂的质量不达标,也是饮料产生絮凝物的原因之一[11-13]。目前有研究利用化学溶解或物理消除等方法去除絮凝物,如利用超声技术处理白糖水溶液[14]和利用陶瓷膜技术对甘蔗汁进行超滤[15-16],但均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抑制絮凝物的生成[9,17]。已有针对饮料中酸性絮凝物的生成条件及原因的研究,但通过陶瓷膜过滤的甘蔗汁一般呈弱碱性,而这种碱性条件下甘蔗汁中絮凝物的生成条件及原因却鲜有报道[18-21]

    本实验将通过控制pH确定其对甘蔗汁中碱性絮凝物的影响,并对碱性絮凝物的组成成分进行研究,为甘蔗汁饮料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抑制絮凝物的生成提供新思路。

    甘蔗清汁 由广西某糖厂提供,经膜孔径为50 nm的陶瓷膜过滤后,于−18 ℃冰箱冷冻保存;氢氧化钠、磷酸、硼酸、硫酸铜、硫酸钾、乙酸镁、溴化钾 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硫酸、浓盐酸 分析纯,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甲基红指示剂、溴甲酚绿指示剂、亚甲基蓝指示剂、碱性酒石酸铜 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总厂试剂三厂。

    TENSO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德国BRUKER公司;S-3400N带能谱仪的电子扫描显微镜 日本日立公司;其他 均为实验室常用设备与仪器。

    将150 mL甘蔗汁加入到250 mL的锥形瓶中, 连接回流冷凝管与锥形瓶,然后将其置于水浴锅中,分别在20、40、60、80、100 ℃下水浴40 min,并与放置在室温下的甘蔗汁空白样进行对照,观察水浴过程中是否生成絮凝物。水浴结束后,使其冷却至室温,并观察絮状物是否发生变化。

    分别添加20 mL甘蔗汁至具塞玻璃试管中,使用85%的磷酸和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甘蔗汁的pH精准调节至:2、3、4、5、6、7、8、9、10、11。将调节过pH的甘蔗汁在室温下静置1 h,这是由于甘蔗汁中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久置于室温下易腐坏,为防止样品腐坏影响到检测结果,将样品的静置时间合理缩短。静置后,将试管置于光线明亮处观察不同pH的甘蔗汁中絮凝沉淀物的生成情况。

    分别添加200 g经陶瓷膜过滤后的甘蔗汁至500 mL烧杯中,用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甘蔗汁的pH精准调节至:7、8、9、10、11,获得含有絮凝物的甘蔗汁,等待进一步的实验。取离心管进行编号,并称量以记录每个管的质量。除去静置后得到的甘蔗汁上清液,并将下层沉淀物质转移至50 mL离心管中,以4500 r/min的速度离心20 min,并再次除去上清液。向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70%乙醇溶液,并通过振荡洗涤沉淀物。重复上述步骤5次左右,直到清洗液呈无色透明状。洗涤后,带离心管称重,记录在不同pH下产生的絮凝沉淀物的质量,并用作提取得到的絮凝物以备后用。

    絮凝物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将参考国家标准GB5009.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22] ,凯氏定氮法测定氮。

    准确称量0.5 g制备所得样品,并转移至250 mL锥形烧瓶中。分别量取50 mL蒸馏水和25 mL浓盐酸,依次加入到样品中。将锥形瓶固定在水浴锅中,设定温度100 ℃,水浴2 h,取出静置冷却至室温,向锥形瓶中添加适量1 mol/L NaOH溶液,调节样品溶液pH至中性,再将样品溶液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并定容。

    在250 mL的锥形瓶中,依次加入5 mL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甲液/乙液),加入10 mL的蒸馏水,加热煮沸,然后使用样品的水解液进行滴定,记录消耗的滴定剂的量[16]

    计算公式如下:

    X(%)=fm/250×V×1000×100
    (1)

    式中,X:样品中多糖的含量(以葡萄糖计),%; f:10 mL斐林试剂甲乙混合液相当的葡萄糖质量,mg; m:样品质量,g; V:所消耗样品总体积,mL。

    絮凝物中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将参考国家标准GB500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23]第一法。

    将制备得到的絮凝物样品置于烘箱中,并在60 ℃条件下干燥约10 h。将1~2 mg干燥的待测样品与50~60 mg干燥的溴化钾粉末混合,置于玛瑙研钵中将其磨成均匀的细粉末,并放入压模中在10 kPa压制成透明薄片。将薄片取出放入红外光谱仪,在4000~500 cm−1波长范围内扫描。

    取少量干燥过的待测絮凝物样品,研磨成粉末状,用扫描电镜(SEM)分析其絮凝结构,用能谱(EDs)分析絮凝物中主要元素种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每组实验均进行三次实验,所得数据为平行实验平均值。采用Excel 2016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采用Origin 2019软件进行作图。

    图1为温度对甘蔗汁中絮凝物产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甘蔗汁中絮凝物的生成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温度对絮凝物的生成没有明显影响,在本研究中不再进行进一步研究。

    图  1  温度对甘蔗汁中絮凝物产量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flocculation yield in sugarcane juice

    图2可以看出,甘蔗汁中的絮凝含量随pH的增加而增加。研究发现,在酸性条件(pH小于7)下没有产生絮凝,主要由于甘蔗汁中糖类物质主要由甘露醇和半乳糖单体组成,酸性条件下,二者相互作用生成半乳甘露聚糖大分子物质,该物质可被陶瓷膜完全滤除[15]。在碱性条件下,随着pH的增加,甘蔗汁中絮状物产量增加,表明碱性条件或氢氧根能促进甘蔗汁中絮状物的产生。

    图  2  pH对甘蔗汁中絮凝物产量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pH on flocculation yield in sugarcane juice

    中国大多数制糖厂使用亚硫酸澄清工艺生产白糖,酸性絮凝物主要由含氮物质,如蛋白质组成,其含量约为19.4%~30.7%[24]。从图3可以看出,经陶瓷膜超滤后的甘蔗汁中絮凝物蛋白质含量随pH的增加有少量的增加,但蛋白质在总成分中均占比很小,仅占3.00%左右。这是由于孔径尺寸为50 nm的陶瓷膜可以有效过滤去除大部分的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因此,经过超滤的甘蔗汁所生成的絮状物中蛋白质含量较低。

    图  3  不同pH下絮凝物中蛋白质含量变化
    Figure  3.  The content of protein in flocculates vari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图4可以看出,在不同pH下絮凝物中主要组成成分中,总糖含量为60.98%~69.45%,随pH的升高,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其含量占比远高于蛋白质含量,这是因为甘蔗汁中的多糖物质包含鼠李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等可形成多糖的单糖。这些多糖分子与其他物质(例如氢氧根、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凝胶,而金属离子,尤其是钙离子,促进了凝胶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形成,导致其形成了囊状结构,该种结构对蛋白质等物质的吸引力增强,从而引起了絮凝物的形成[25]。从图4可以看出,糖类物质在絮凝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可以判断出絮凝物主要由糖类物质组成,因此糖类是甘蔗汁中絮凝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图  4  不同pH下絮凝物中总糖含量变化
    Figure  4.  The content of total sugar in flocculates vari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图5可以看出,在碱性条件下,随pH的增加,絮凝物中的灰分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当pH为9时,絮凝物中的灰分含量最高,约占25.58%,可以看出灰分是影响絮凝物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甘蔗植物中金属离子的含量较低,主要包含钙、铁及少量其他金属元素,然而在甘蔗汁压榨和运输的过程中,由于设备的磨损及其他原因,外部金属离子易混入甘蔗汁中,从而增加了甘蔗汁的灰分含量[26]

    图  5  不同pH下絮凝物中灰分含量变化
    Figure  5.  The content of ash in flocculates vari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图  6  不同pH条件下絮凝物的红外光谱图
    注:a、b、c分别为pH7、9、11时絮凝物的红外光谱图。
    Figure  6.  Infrared spectrogram of flocs with different pH environments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pH较小的升高对不同成分的占比影响较小,因此取pH为7、9、11三个位置的絮凝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以上红外光谱图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不同pH下絮凝物的官能团组成类型相对一致,但絮凝物中存在代表蛋白质N-H键的伸缩振动峰以及分子间氢键O-H的伸缩振动峰,在不同pH条件下出现的位置有所差异[27]。当pH为7、9和11时,这两个峰分别出现在3418、3421、3423 cm−1三个位置。另外,三张图中均出现了向内弯曲的N-H键特征峰,其位置分别出现在1621、1625 cm−1以及1627 cm−1。样品中也均包括了烷烃向内弯曲的C-H键吸收峰以及代表醇类的向内弯曲的-OH键吸收峰。区别在于,C-H键吸收峰在pH为7、9和11时分别出现在1421、1459 cm−1和1420 cm−1三个位置,而-OH键吸收峰在pH为7和11时均出现在1353 cm−1处,pH为9时出现在1350 cm−1处。当pH为7、9和11时,均在785 cm−1左右,发现代表含醛基类物质的向外弯的C-H键吸收峰以及代表胺类的向外弯曲的N-H键的吸收峰,在1045~1060 cm−1处均存在代表蛋白质C-N键的吸收峰。通过以上可以判断出,甘蔗汁中的絮凝物中含有具有N-H键的蛋白质,以及具有羟基、醛基等官能团的多糖,即絮凝物主要由蛋白质、多糖为主的多种有机物质组成。

    图  7  pH9时絮凝物扫描电镜图
    注:A、B分别为絮凝物放大倍数500倍和2000倍时扫描电镜图。
    Figure  7.  SEM of flocculent at pH9
    图  8  pH11时絮凝物扫描电镜图
    注:A、B分别为絮凝物放大倍数500倍和2000倍时扫描电镜图。
    Figure  8.  SEM of flocculent at pH11

    通过比较在pH为9和pH为11情况下絮凝物的100 μm的SEM图像,可以看出在pH为9时絮凝物的沉淀颗粒比在pH为11时絮凝物的沉淀颗粒小。这是由于随着pH的升高,使甘蔗汁内生成更多盐类沉淀物质。在后续的能谱分析中也可以发现,沉淀物质主要由钙盐组成,可能是碳酸钙和磷酸钙。这类钙盐在碱性条件下更易产生,且会与蛋白质等胶质物质网络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絮状结构。

    图9可以看出,能谱的采样点在晶体材料上。从图10可以看出,絮凝样品中所含的元素是C、O、Si、P、K、Ca、Mn和Fe。其中,Ca元素相对含量最大,而钙元素仅有少部分来自于甘蔗本身,大部分钙元素主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添加石灰乳以调节甘蔗汁的酸碱值而添加到甘蔗汁中。其次是磷元素,其主要来源是在澄清工段中所添加的磷酸,在此阶段,钙离子将与磷酸盐反应生成磷酸钙沉淀。钾元素的主要来源有两个,分别是甘蔗和水,而铁元素主要来源于榨汁工段,由于榨机磨损而混入榨汁中。甘蔗汁中铁离子可与氢氧根反应生成沉淀物,也会与其他无机物质发生络合反应 ,形成絮状沉淀。甘蔗中含有一定量的硅元素,硅在甘蔗汁体系中可与其他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结构复杂的沉淀物,这也是造成甘蔗汁产生絮凝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在碱性条件下,锰离子和镁离子与甘蔗汁中游离的氢氧根反应,形成氢氧化锰、氢氧化镁两种沉淀物质。碱性条件还可以促进金属离子(如铁离子和钙离子)与蛋白质的反应,生成絮凝物胶体结构。氢氧化铁胶体结构可以通过吸附带负电荷的游离氢氧根离子,进而在甘蔗汁中吸附带正电的离子及大分子,生成絮凝物。另外磷酸钙物质可通过聚集其他沉淀物质,构成絮凝物。

    图  9  pH为9的絮凝物扫描电镜的能谱取样点
    Figure  9.  EDS sampling point of floes at pH 9
    图  10  pH为9的絮凝物的能谱图
    Figure  10.  EDS of floes at pH 9

    图11图12可知,当pH为11时,元素类型与pH9时的元素类型相同,并且均为钙和磷的含量最高。因此,可以推断出絮凝的无机物成分主要由磷酸钙组成。另外还含有钾、锰、钙、铁、碳、氧等元素。pH为11时絮凝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较高,表明甘蔗汁的碱度越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凝结的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越多,产生的絮凝沉淀越多。

    图  11  pH11的絮凝物扫描电镜的能谱取样点
    Figure  11.  EDS sampling point of floes at pH11
    图  12  pH11的絮凝物的能谱图
    Figure  12.  EDS of floes at pH11

    甘蔗汁的pH对絮凝物的形成具有明显影响。在酸性条件下,甘蔗汁中没有明显的絮凝,因此甘蔗汁在生产酸性饮料时,具有较大优势;调整甘蔗汁的酸碱度至碱性,果汁中会迅速产生絮凝,且随着碱性的增加,絮凝物增多,因此,通过调节经膜过滤的甘蔗汁的pH可以抑制絮凝的产生。若需要用甘蔗汁生产弱碱性饮料,则需注意饮料中絮凝物的去除。

    通过检测絮凝物的主要成分,可以发现在pH为7~11的条件下,该种絮凝物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93%~3.68%,糖类物质含量约为60.98%~69.45%,灰分物质含量约为23.64%~25.58%。通过电子扫描-能谱分析,甘蔗汁中的絮凝主要由钙、磷、铁、硅、锰、碳、氧和其他元素组成。磷酸钙是絮凝的主要成分。通过分析红外光谱结果发现,在不同pH条件下,絮凝物中的官能团(主要是蛋白质和糖类)保持不变,这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糖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絮凝。此时甘蔗汁是碱性的,可与铁、钙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钙沉淀,这些沉淀会与多糖,蛋白质网络起来,生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 图  1   温度对甘蔗汁中絮凝物产量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flocculation yield in sugarcane juice

    图  2   pH对甘蔗汁中絮凝物产量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pH on flocculation yield in sugarcane juice

    图  3   不同pH下絮凝物中蛋白质含量变化

    Figure  3.   The content of protein in flocculates vari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图  4   不同pH下絮凝物中总糖含量变化

    Figure  4.   The content of total sugar in flocculates vari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图  5   不同pH下絮凝物中灰分含量变化

    Figure  5.   The content of ash in flocculates vari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图  6   不同pH条件下絮凝物的红外光谱图

    注:a、b、c分别为pH7、9、11时絮凝物的红外光谱图。

    Figure  6.   Infrared spectrogram of flocs with different pH environments

    图  7   pH9时絮凝物扫描电镜图

    注:A、B分别为絮凝物放大倍数500倍和2000倍时扫描电镜图。

    Figure  7.   SEM of flocculent at pH9

    图  8   pH11时絮凝物扫描电镜图

    注:A、B分别为絮凝物放大倍数500倍和2000倍时扫描电镜图。

    Figure  8.   SEM of flocculent at pH11

    图  9   pH为9的絮凝物扫描电镜的能谱取样点

    Figure  9.   EDS sampling point of floes at pH 9

    图  10   pH为9的絮凝物的能谱图

    Figure  10.   EDS of floes at pH 9

    图  11   pH11的絮凝物扫描电镜的能谱取样点

    Figure  11.   EDS sampling point of floes at pH11

    图  12   pH11的絮凝物的能谱图

    Figure  12.   EDS of floes at pH11

  • [1]

    Gazzola D, Pasini G, Tolin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inase isoforms from grape juice[J]. Italia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7,29(1):50−62.

    [2]

    Rice C J, Pawlowsky K, Smart C. Evaluating haze formation in flavoured lager beers using a range of forcing methods[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2017,123(3):388−395. doi: 10.1002/jib.442

    [3] 陈菊, 陈林, 胡涛, 等. 苹果醋饮料生产过程微生物污染关键点的分析[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45(21):195−200.
    [4] 王振斌, 马海乐, 钟惠惠, 等. 草莓胡萝卜复合澄清汁后浑浊机理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7(6):246−251. doi: 10.3321/j.issn:1002-6819.2007.06.049
    [5] 马梦君, 罗理勇, 曾亮. 绿茶饮料沉淀机制及澄清技术[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4):1212−1218.
    [6] 林晓蓉. 茶汤浓度对绿茶沉淀形成的影响.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2011: 2.
    [7] 杨军. 酶解技术改善绿茶浓缩液品质的研究[D]. 厦门: 集美大学, 2018.
    [8]

    Xu Y Q, Hu X F, Tang P, et al.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s in reconstituted green tea infusion[J]. Food Chemistry,2015,172:831−835. doi: 10.1016/j.foodchem.2014.09.143

    [9] 许勇泉, 尹军峰. 茶汤沉淀形成及其调控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2016,36(4):337−346. doi: 10.3969/j.issn.1000-369X.2016.04.001
    [10] 殷浩, 孙波, 刘刚, 等. 储存温度和氧气对澄清型桑椹汁后浑浊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4,27(4):1700−1703. doi: 10.3969/j.issn.1001-4829.2014.04.071
    [11] 程江玲. 以原糖为原料制备高纯蔗糖糖浆的工艺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2] 平秋婷, 肖爱玲, 余娟, 等. 白砂糖絮凝实验方法比对和分析[J]. 甘蔗糖业,2018(6):10−14. doi: 10.3969/j.issn.1005-9695.2018.06.003
    [13] 李慰霞. 镁盐在糖汁澄清脱色中的应用研究[D]. 南宁: 广西科技大学, 2019.
    [14] 罗英极, 黄凯. 超声场抑制白砂糖中酸性絮凝物的初步研究[J]. 食品工业,2012,33(4):112−114.
    [15] 李文, 朱瓌之, 漆虹, 等. 陶瓷膜超滤净化石灰法制糖清汁[J]. 食品科学,2019,40(2):252−258.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80111-145
    [16]

    Jianquan Luo, Xiaofeng Hang, Wei Zhai, et al. Refining sugarcane juice by an integrated membrane process: Filtration behavior of polymeric membrane at high temperature[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6,509:105−115. doi: 10.1016/j.memsci.2016.02.053

    [17] 袁星星. 乳酸菌发酵荔枝饮料的二次沉淀及褐变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18.
    [18] 罗英极, 黄凯. 超声场抑制白砂糖中酸性絮凝物的初步研究[J]. 食品工业,2012,33(4):112−114.
    [19]

    Ban Jia, Chen Jun-jia, Hu Xue-mei, et al. Isolation and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indigenous sugarcane polysaccharide[J]. Food Science,2013,34(20):182−185.

    [20]

    Jansen T M. Raw sugar quality from a refiner's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Sugar Journal,2010,112(1337):250−256.

    [21] 莫佳琳, 谢彩锋, 缪璐, 等. 白砂糖酸性絮凝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 广州化学,2012,37(3):24−28, 32. doi: 10.3969/j.issn.1009-220X.2012.03.006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GB 5009.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 5009.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24] 黄凯. 白砂糖中酸性絮凝物的成分分析及快速测定的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7.
    [25]

    Lidija Jakobek. Interactions of polyphenols with carbohydrates, lipids and proteins[J]. Food Chemistry,2015,175:556−567. doi: 10.1016/j.foodchem.2014.12.013

    [26] 刘桂云, 柳颖, 常国炜, 等. 甘蔗亚硫酸法制糖过程中的灰分及其对生产的影响[J]. 甘蔗糖业,2018(3):24−29.
    [27] 王宗明, 何欣翔, 孙殿清. 实用红外光谱学[M]. 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77-87.
  • 期刊类型引用(9)

    1. 方丽,江晓,李雪莹,张丽,黄嘉颖,张方圆.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测定乌梅中25种多环芳烃及其污染来源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4(02): 74-82 . 百度学术
    2. 王润博,刘思琪,王林山. 发酵型含乳饮料研究概况及新产品开发.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01): 34-40 . 百度学术
    3. 杨小丽,李本姣,章攀,李松,李智佳. 青梅果酒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 2024(21): 130-133 . 百度学术
    4. 周丹英,姜慧洁,胡云莉,章越. 茶多酚银杏叶胶囊的研制及其辅助降血脂功能评价. 食品科技. 2023(05): 113-119 . 百度学术
    5. 郭锦荣. 中药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13): 200-202 . 百度学术
    6. 蒋维,舒晓燕,王玉霞,唐志康,梅国富,杨兴蓉,刘欣雨,侯大斌. 四川主产区不同品种青梅果实品质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3(16): 321-330 . 本站查看
    7. 周芳,陈文明,陈新宇,蔡嘉洛,LAU Yutong. 冬春谧阳方对高脂血症患者PPARγ/ANGPTL受体配体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23(11): 1537-1541 . 百度学术
    8. 任蓉,杜雅薇,冉隆开. 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的研究进展. 疑难病杂志. 2023(11): 1228-1232 . 百度学术
    9. 裴占阳,韦经利,余江游,赵先游,班明政,陈福. 几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畜牧兽医. 2022(09): 60-6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图(1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80
  • HTML全文浏览量:  163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3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1-27
  • 刊出日期:  2021-03-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